特約評論員/朱波
“人民”二字,重若千鈞。細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人民”一詞高頻出現。這凸顯出將“人”的價值坐標鐫刻在“十五五”規劃藍圖的中心位置,也折射出中國共產黨不變的初心使命與為民情懷。從“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的目標設定,到“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堅守,字里行間滿是對“人”的重視與關懷。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民生溫度標注發展高度。全會明確將“堅持人民至上”列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這不是抽象的政治話語,而是貫穿在每一項政策設計中的邏輯主軸。從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從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到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每一項部署都直指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業優先政策為年輕人托起“穩穩的幸福”,收入分配改革讓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優質教育資源向基層延伸……“人民至上”被具象為三餐四季的尋常生活,并成為人間煙火中最溫暖的底色。
從“有”到“好”的質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在民生建設方面呈現出更加細化、更加高質量的新特點。尤其是“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成為民生建設的重要任務,這一表述背后是對社會公平與個體發展的深層考量。只有通過制度改革,打破社會階層固化,才能讓每個人都能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高質量”表述在公報中更加突出,從“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到“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再到“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質量”成為貫穿多個民生領域的關鍵詞。這一轉變標志著民生建設從“有無”問題升級為“優劣”問題,從滿足基本需求向提升品質的飛躍。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如果說“人民至上”是發展的價值坐標,那么“人才輩出”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動力源泉。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在實驗室里攻堅克難的科研工作者,在生產線上精益求精的工程師,在田野間耕耘希望的農業專家……他們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牢記心頭,使人才政策不僅有“數量目標”,也有“高度設計”。對頂尖人才“一人一策”引進、頂格支持,賦予人才人財物使用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對具有潛質的高端人才提供穩定經費支持,安排專人協調服務。這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的人才觀,正是中國吸引全球人才的秘訣。
邁向物質與精神并重的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目標,讓“人”的發展既有“物質豐裕的厚度”,又有“精神富足的高度”。這種“全面發展”體現在文化自信中。公報提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從故宮博物院的“數字故宮”讓文物“活起來”,到《覺醒年代》《沉默的榮耀》等主旋律作品引發全民共鳴;從鄉村振興中“村BA”“村超”展現的鄉土活力,到“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傳遞的傳統美學,文化的力量源源不斷滋養著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從“人民至上”的價值坐標到“人才強國”的動力支撐,再到“全面發展”的文明圖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繪就的,是一條通往物質豐裕與精神富足并行的康莊大道。當每一項政策都浸潤著民生溫度,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便在這點點滴滴的為民實踐中,化為可感可及的幸福現實。(朱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