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截至2024年末,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超2億,占總人口比重達15.6%。如何滿足銀發群體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品質需求,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也正因如此,現今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它不僅僅是登高賞秋、感恩敬老的文化符號,更是觀察社會如何通過技術革新、產業轉型與人文關懷的深度融合,系統性回應老齡化挑戰的一扇窗口。
“數字鴻溝”面前,科技更應成為“人性化橋梁”。繁復的掃碼操作、閃爍的智能界面,成了橫亙在不少老年人與飛速發展社會間的無形壁壘。這背后,不是他們不愿學,而是世界變得太快。正如一位網友的感慨:“他們曾用肩膀扛起我們的時代,我們理應用耐心帶他們看看現在的世界。”可喜的是,變化正在發生。越來越多的APP推出“長輩模式”,用大字體、簡功能、強對比,重構了老人們的數字體驗。技術的溫度,從不在于其本身有多尖端,而在于它如何精準地彌合落差,將冷冰冰的代碼轉化為有溫度的陪伴。今年3月,中國率先制定了全球首個養老服務機器人國際標準,在8月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中國企業展示了能夠送餐、陪伴以及協助日常起居的養老機器人。在老齡化社會與數字化浪潮交織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與信息技術正為中國的養老產業注入新動能。
“銀發經濟”崛起,是對“老”的重新發現與塑造。老人的需求是什么?時代在變,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也在變。現如今,新一代中國老年人已不再滿足于生存型消費。他們擁有更開放的心態、更活躍的追求,催生了一個涵蓋衣、食、住、行、游、學、娛的龐大新市場。10月20日5時45分,隨著一聲風笛長鳴,Y428/425次銀發旅游列車從烏蘭浩特站緩緩駛出,開啟為期15天的彩云之南暖秋之旅,車內配備隨車醫護、適老餐飲、防滑地板,助力老人們從“不敢游”變為“放心游”。“銀發專列”之外,有地區打造“長者友好商城”,有商家聚焦兼具功能性與舒適感的老年時尚服裝,老年大學里“一座難求”的智能手機攝影、聲樂課程……這不再是傳統的“養老”產業,而是升級中的“享老”經濟。市場以其最敏銳的觸角證明,老人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驅動消費升級與產業創新的“新藍海”。他們的需求,正倒逼社會供給體系進行一場深入的“適老化”改造。
尊老敬老,絕非年輕人對長者的單向輸出,而是一場溫暖的雙向奔赴。在年輕人耐心教長輩使用手機掃碼、視頻通話時,長輩們也常常在不經意間,向晚輩傳授著歷經歲月沉淀的生活智慧。社區里,低齡健康老人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擔任“樓棟長”“調解員”,他們的經驗與威望成為社區治理的“穩定器”;家庭中,祖孫共同拍攝的創意短視頻,打破了代際的“次元壁”,在歡笑中實現了文化的傳承與情感的共生。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老年友好型社會,必然是不同代際相互尊重、彼此賦能、和諧共生的社會。這不僅是送給當下老人最好的節日禮物,也是為我們所有人的未來,鋪就的一條充滿溫情與尊嚴的道路。(淳聲 劉承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