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漢文化論壇將于2025年11月4日至5日在徐州舉辦。論壇主題為“何以為漢·和合共生”。作為漢文化的發祥地,徐州以千年遺存為紙、時代創新為墨,正揮毫寫就“何以為漢·和合共生”的生動答卷。從漢俑列陣的雄渾到漢玉溫潤的雅致,從“城下城”的疊壓奇觀到“彭城七里”的文脈軸線,這座古老城市以文化為魂,在守正創新中讓漢風“活”在當下、“火”在民間,更為中華文明的現代傳承樹立了典范。
地脈承古韻,活化遺存續華章。歷史是城市的根脈,文物的“說話”能力決定了文化的傳播力量。徐州以“原址原真”的匠心守護讓遺存“開口說話”:城下城遺址博物館中,漢代水井清冽如初,魏晉街巷肌理分明,古今疊壓的奇觀成為穿越千年的時空隧道;漢文化景區內,6000漢俑軍陣肅穆,漢畫像石上的宴飲歌舞躍然生動,一部“立體漢書”在具象化展示中變得可觸可感。徐州拒絕將文物封存于玻璃柜中,而是通過非遺市集、漢服快閃、漢宴體驗等場景再造,讓漢代市井煙火氣在“拔劍泉邊”重新升騰。這種“動態保護”理念,正是對“和合共生”的深刻詮釋—歷史與現實在對話中交融,傳統與現代在共生中共鳴。
文脈啟新章,創意賦能煥生機。若只有保護而無創新,文化便易成為博物館中的標本。徐州以“創造性轉化”為引擎,為漢文化注入時代流量:足球聯賽的啦啦隊服紋飾取自漢畫像石《舞樂車馬圖》,古老紋樣與現代運動美學碰撞出“行走的文化”;云龍漢服非遺傳承人李欣將出行場景繡入裙擺,讓漢服不僅是復古服飾,更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流單品”;方特樂園的《大風歌》演藝、文廟街區的全息投影,則以科技為翼,帶觀眾沉浸式體驗漢風浪漫。這些實踐印證了一個道理:傳統文化唯有與當代生活同頻共振,才能釋放持久生命力。2024年游客破億、旅游收入增長近17%的數據背后,是文化IP轉化為發展動能的生動證明。
人脈鑄精魂,古今相融聚合力。文化的終極生命力,在于融入城市精神與百姓日常。徐州將漢文化中的開拓氣度、包容胸懷提煉為城市發展的精神內核,從深地實驗室里“向地球深處進軍”的科研攻堅,到徐工集團“矢志登頂”的制造雄心;從中歐班列馳騁“一帶一路”的開放姿態,到采煤塌陷區蛻變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態奇跡—漢代的豪邁進取,已化為今天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而“歌風書房”構建的十分鐘閱讀圈、睢寧兒童畫筆下的家鄉風情,更讓文化傳承從“宏大敘事”細化為“日常浸潤”。這種“以人為本”的傳播,使漢文化從歷史符號升華為精神共識,凝聚起邁向“萬億之城”的磅礴力量。
第三屆漢文化論壇的舉辦,既是對過往實踐的總結,更是面向未來的啟航。徐州以“和合共生”為筆,勾勒出文化傳承的三重境界,在保護中激活歷史基因,在創新中點燃時代火花,在融入中塑造城市靈魂。當千年漢風與現代文明交織共鳴,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復興,更是一種文明范式的新生—傳統不必塵封于過往,亦可奔流于當下,浩蕩于未來。(新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