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首季,在短短6個月中,寫下了一部充滿理想主義、英雄主義,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進化史,畫出了一幅從賽場到城市,從江蘇到全國再到世界迅速蔓延的熱力圖,也因包含了賽事、文化、經濟、社會等多重價值,而成為觀察足球振興和高質量發展廣闊前景的一面多棱鏡。以“蘇超”為強力引擎,江蘇正深度推進“文商體旅”多業態深度融合,把賽事熱力轉化為消費活力,將足球的影響力延伸為城市發展的競爭力。今天的“蘇超”特別報道《頂流》,讓我們一起去了解“蘇超”賽事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破題密碼。

夜幕降臨,常州東哈燒烤店內人聲鼎沸。這家街邊小燒烤攤因一塊“蘇超”廣告牌而意外出圈。在“蘇超”的帶動下,東哈的客流量大幅攀升,這個小店儼然已成為展現江蘇優良營商環境和“不拒細流”發展胸懷的金字招牌。

東哈·東北街邊燒烤店主張敬宇說:“這是我離我們家廣告牌最近的一次,‘蘇超’真的就是普通人的‘蘇超’,很感謝常州能給我們普通人機會。”
從“東哈燒烤”的出圈爆火,我們既看到了聯賽本身強勁的商業吸引力,更感受到了“蘇超”守護長久價值的篤定與堅持。“蘇超”首季,在運營方面嘗試“管辦分離、市場驅動”。起初,市場反應冷淡,首輪僅吸引6家贊助商。然而,“蘇超”主辦方,沒有急功近利,而是“靜待花開”。在迅速爆火后,商業價值不斷提升,贊助商接踵而至。但主辦方始終以“整體形象”為先,評估并規范著各個賽區的商務規則和運行。

常州晉陵體育集團工作人員陳雨橋說:“不希望說因為我們常州賽區流量有了,熱度有了,那讓所有進來的門檻更高,我們支持每一顆熱愛足球的真心加入我們。”

賽事贏人氣、城市贏口碑、企業贏實惠、游客贏歡樂,正是江蘇擴大“蘇超”溢出效應,實現多方共贏的經濟破題新模式。“蘇超”一直保持著親民票價和免費直播的低門檻,不僅促進了體育資源的普惠共享,更有助于讓群眾流動起來、城市熱鬧起來,實現了口碑、效益“雙豐收”。江蘇各地以賽事為紐帶,用一張小小票根串起“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廣泛開展“跟著賽事去旅行”等1800多項文旅活動和130多項惠民措施,全方位打造“看球+出游”的沉浸式體驗;各地還打造573個集觀賽、購物、美食、互動娛樂于一體的“第二現場”,讓城市“全域變主場”。據統計,“蘇超”1元門票可帶動7.3元周邊消費,賽事杠桿效應凸顯。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志丹說:“跟著賽事去旅行,‘蘇超’‘村超’火爆出圈,體育產業為國民經濟增長和地方經濟轉型增添了新的動力。”

鹽城市民張云說:“第一次能體驗到10塊錢的球票能當‘城市體驗券’用。拿著它不僅能看場熱血比賽,還能免費逛景點,這張票把球賽、景區和美食串在了一起,特別值。”

整個“蘇超”賽季期間,主場城市比賽日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2511.71萬人次,同比增長17.38%;銀聯渠道異地文旅消費145.70億元,同比增長27.10%,生動演繹了賽事經濟與城市消費的雙向賦能。更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外地球迷帶著考察投資目的地、探尋合作可能性的動機而來,也在“蘇超”良好的觀賽體驗中,投下了對江蘇的“信任票”。

深圳球迷說:“這次來鹽城在儲能和機器人科技這塊,看到了很多有實力的公司,我們也走訪了很多企業,跟這邊會加強更多地交流和合作。”

大象(連云港)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嚴東鉉 說:“看到大家為了贏得那場比賽全力以赴的樣子,我深受感染,我認為這種活力對于外國企業來說是非常好的文化。”

帶動消費與投資的同時,“蘇超”更通過構建產業紐帶,推動產業生態迭代升級。南京農業大學句容草坪研究院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成功培育出適應高強度比賽需求的專業草坪,成為“蘇超”賽場草坪的“孕育地”。這種“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為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協同發展提供了有益示范。

南京農業大學句容草坪研究院院長楊志民說:“好草都是踩出來的,我們這些年在研發上,立足于選擇那些耐踐踏性特別強的,適合運動的草坪,理論上講,如果你科學養護的話,能夠堅持三十年不退化。”

如今,“蘇超”已不僅是一場體育賽事,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系統。京東數據顯示,“蘇超”賽事期間,江蘇足球襪、護腿板成交額同比增長近80%,銷售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三;“蘇超”最火爆的三季度,江蘇體育行業銷售同比增長9.9%,包含文化活動服務等在內的娛樂行業同比增長34.6%。隨著體育活力與多元業態持續賦能,“蘇超”正進一步釋放“體育+”乘數效應,推動短期賽事勢能轉化為長期發展動能,為江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活力。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高端智庫中國競技體育研究院副院長彭國強說:“‘體育搭臺、文旅唱戲’,‘蘇超’打破了傳統賽事的運營模式,它將體育賽場轉化為消費熱場,實現‘線上造梗-線下消費’的流量轉化,將‘競技舞臺’轉向為‘經濟引擎’,將看球延伸為周末度假,通過一個賽事帶動了地方餐飲、旅游、住宿等多業態發展,實現了‘為一場比賽赴一座城’的消費趨勢,為中國足球的市場化發展提供了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