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割機穿梭田間,稻穗翻滾成浪……11月3日,位于鹽城東臺條子泥條北片區農墾區里的6858畝稻田正在開展鹽堿地治理后的首季秋收。這片沿海灘涂曾是著名的鹽堿地,一度寸草難生。而改良后種植的第一季水稻,今年畝產即創下江蘇沿海鹽堿耕地種植新高,昔日鹽堿白灘蛻變為成片高標準農田。


今年6月起,記者赴當地蹲點采訪,持續跟拍土壤改良及水稻種植,用鏡頭記錄下這個國家級鹽堿地示范項目,如何歷經科學土壤改良技術治理,順利種植水稻,并首次成功收獲的過程。


6月5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昔日泛白的鹽堿地已被大片綠油油的稻秧覆蓋,不時有白鷺從田間飛過。“去年初夏鹽堿地改良工程啟動時,半數農田里還泛著含鹽量超4‰的‘白色鹽斑’。”江蘇省沿海集團東臺公司種植管理部主管周龍祥感慨地說。而在一塊尚未完成最終改造的地塊上,淡水隨著灌渠緩緩滲透進土壤,而經過過濾的水流最終順著涵管排出時,上面一層被析出的鹽堿肉眼可見。正是這樣縱橫交錯的管網與灌排溝渠相連,構建起“灌水洗鹽—明溝排鹽—暗管降漬—循環凈化”的立體鹽堿治理網絡,讓鹽堿地得以“新生”。



10月22日,記者再次來到墾區蹲點,豐收的畫卷在鏡頭前徐徐展開。秋風拂過海面,這片改良田已是滿眼金黃。人們將沉甸甸的稻穗顆粒歸倉,交上了秋天最美的答卷。這片土地也從昔日的“低產地”完成了“噸糧田”的轉變。




田地盡頭,“糧安天下”四個大字標語格外醒目,見證著鹽堿地變成大糧倉、滄海變為桑田的新傳奇。

策劃:田梅 肖勇
文圖: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范俊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