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不僅是全球新質資源首發的舞臺,更是一扇開放之窗,透過這扇窗,外資外企進入中國,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這幾天,記者探館發現,不少江蘇本土企業與在蘇外資企業正積極把握這一全球平臺,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與創新鏈,共同演繹一場開放合作的“雙向奔赴”。

在第八屆進博會上,各類高精尖展品憑借硬核實力吸引目光無數,一眾頂流“洋品牌”中,不乏一些投資江蘇的外資企業。記者注意到,2023年進博會上,阿斯利康宣布了一系列擴大在華生產基地建設的簽約,包括在無錫增資建設小分子藥物新工廠,以及在泰州投資建設安達釋新生產線等。如今兩年過去,企業泰州基地的產值已達百億。
借助進博會的舞臺,外企們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加速在華投資布局。作為進博會的“全勤生”,近年來,西門子也在蘇州持續加大投入。目前,集團已在蘇州高新區形成了“雙總部一中心”的發展格局。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集團電氣產品執行副總裁Heiko Schielzeth說:“這些年來,我們很自豪被授予了‘江蘇省智能工廠’以及‘國家級綠色工廠’等稱號,此外我們的研發中心加快了產品本土化進程,帶動了蘇州供應商的共同發展,從而能夠有效地實施我們的‘中國為中國’和‘中國為全球’戰略。”

作為進博會的“老朋友”,全球包裝巨頭安姆科此次集中展示了近300件包裝展品,其中,約有一半都是在江陰基地制造。進博會現場,集團還與王老吉、鹽津鋪子、中潤長江等企業舉辦6場重磅簽約與發布活動,簽約金額超4億元。

安姆科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姆科位于江陰的亞太研發中心是企業包裝創新的前沿陣地,這兩年,借助進博會的“溢出效應”,通過鏈接本土“朋友圈”,他們也加速了聯合創新的步伐,例如,在本屆進博會上首發的一款“鮮肉紙基氣調包裝”,就是與包裝行業伙伴裕同環保、莫迪維克共同研發的,創新性地將超市常見的傳統塑料托盤替換為紙質材質,較傳統方案減碳約30%。

借由進博開拓全球視野、進一步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則是江蘇本土出海企業的共同期待。從南京走出去的本土品牌“BeBi”,連續四年參與進博會,也逐漸在這個國家級平臺上實現了從產品展示到深度合作的跨越式發展。BeBi總經理王玉介紹:“我們品牌連續四年參加,從一開始的銷售端的展示,到如今鏈接了更多的國外優質的廠商合作。今年也有多個國家的優質廠商來到展臺,詢問一些合作細節,我們正在接洽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