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中大熊貓”彩鹮來鹽城條子泥“打卡”了!近日,南京林業大學調查團隊在條子泥“720高潮位候鳥棲息地”,首次捕捉到羽毛泛著紫藍綠光暈的珍稀鳥類身影。要知道,這可是比大熊貓還稀有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曾一度被認為在國內野外絕跡,如今現身黃海之濱,瞬間讓條子泥成了生態界的“網紅打卡地”。

彩鹮的到來,像一場突如其來的“生態考試”,而條子泥交出了滿分答卷。別看它只是一只鳥,背后卻藏著嚴苛的“宜居標準”:水質要清澈、食物要充足、棲息地要安全,少一樣都留不住這位“挑剔的客人”。早年間,彩鹮在國內難覓蹤跡,如今不僅在多地重現,還首次飛到條子泥,而隨著彩鹮的加入,條子泥累計記錄鳥類種類已達418種,再次印證了這里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中轉站”和“加油站”的重要地位,說明這里的濕地生態,已經好到能“吸引頂流稀客”。
珍稀物種的頻頻“青睞”,從來不是偶然的幸運,而是久久為功的守護成果。回溯條子泥的生態變遷,從昔日的灘涂開發之地,到如今的“候鳥天堂”,背后是鹽城對生態保護的堅定執著。東臺沿海經濟區錨定“科學保護、精準保護、有效保護”原則,以“退漁還濕”工程還灘涂于自然,用生態修復技術重構濕地生境;創新構建“政府+科研機構+民間組織”協作模式,讓科研團隊的專業監測、生態攝影師的影像呼吁、普通民眾的自發守護形成合力。這份堅守換來了豐碩成果:瀕危物種小青腳鷸數量從預估不足千只增至2440只,東方白鸛在此筑巢繁衍,卷羽鵜鶘連續三年來此越冬,而今彩鹮的首次現身,更是將濕地生態保護推向“物種多樣性富集”的新高度。
從單一物種的恢復到整個生態群落的繁榮,條子泥用實踐證明:生態保護沒有捷徑,唯有以敬畏之心尊重自然,以科學之舉修復生態,才能喚醒大地的生機。一只彩鹮的駐足,是驚喜,更是激勵。它提醒我們,生態保護之路任重道遠,唯有持續守護好每一寸濕地、每一片凈土,才能讓更多珍稀物種重返自然,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在鹽阜大地上不斷延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