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南通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將城市更新與民生改善、生態修復、文化傳承深度融合,一批批惠民工程從藍圖變為現實。從濱水綠地的煥然一新,到歷史街區的“微更新”,南通正系統性重塑城市的公共風貌,以“繡花”功夫,精雕細琢出一幅宜居宜業的城市新畫卷。

“一河清水兩岸綠,滿眼錦繡賽江南。”漫步在通州區通呂運河北岸公園,歡聲笑語縈繞耳畔。這片曾經的“城市邊角料”,如今已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熱門打卡地。市民吳女士說:“以前這里就是一塊荒地,現在已改造成了公園,公園里適合孩子游玩的設施很豐富,大人們也能在此休閑娛樂,整體配套設施比較完善。更貼心的是,園內設置了不少智能設備,還可以為手機充電。”

依托水運之便,通呂運河沿岸曾是企業的“聚集地”,廢水、廢氣、噪音等污染問題一度成了周邊居民的“心頭病”。為此,通州區打響了“生態保衛戰”:投入數億元,拆除各類工業企業18.4萬平方米,處理2.5萬噸污水……如今,通州區運河沿岸已完美蛻變,一個融合了歷史文脈與現代活力的“水岸客廳”正展現著魅力新區的生態形象。通州區住建局副局長曹云峰介紹:“通州區運河沿岸改造完成后,成為了區域熱點,人氣非常旺。為提升群眾運動體驗,我們不僅設置了大量太陽能健身器材、太陽能充電設施,還打造了智慧步道,通過更智能化、科技化的手段,讓運動更便捷舒適。后續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管理,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

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蛻變,在南通并非個例。近年來,南通持續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系統推進生態修復與空間重塑:累計完成600公頃五山濱江片區生態復綠,建成11條沿路綠道,完成7個藍綠空間與生態河岸建設,文峰公園、盆景園等7個公園綠地實現提檔升級,46條河道水系得到綜合治理。城市的綠色骨架不斷夯實,濱水空間煥發新生,市民“出門見綠、漫步親水”正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城市更新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歷史文脈的傳承與活化。在濠河片區,寺街、西南營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利用工作正以“小規模、漸進式、微更新”的方式穩步推進。寺街西南營保護利用工作專班負責人陸春新說:“截止目前,我們已完成了寺街、胡家園、掌印巷、西南營巷等街巷的基礎設施改造;在沿線的院落修繕方面,我們同步推進西南營巷的包壯行故居、掌印巷的徐宗幹故居,以及寺街的管仲謙故居的保護修繕,這些工程有望在年底前逐級完工。”

從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到文保建筑系統修繕,從紅色遺跡與文人舊居活化利用到多元業態的逐步導入,寺街西南營保護利用項目正成為南通城市更新與歷史文化保護融合發展的生動樣本。陸春新表示:“我們利用3至5年的時間,在寺街與西南營巷之間打通一條可觀可感可賞的旅游線;利用5至8年的時間,將其打造成‘六橋集賢里、產業創新區、文旅目的地’。”

近年來,南通扎實推進首輪城市更新行動,統籌實施8大工程、34項重點任務,累計推進上百個更新項目,推動城市在服務效能、人居環境、經濟業態、文化遺產、風貌特色和安全發展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08個老舊小區改造,新建口袋公園100余個;實現市區1.4萬公里地下管線“綜合監管+智慧監測”全覆蓋,更新供排水管道120公里,完成燃氣管網改造282公里;首批16個完整社區試點建設初見成效,社區服務功能與居住品質同步增強。五山濱江片區600公頃生態綠地再現生機,10個沿線特色示范段成為市民可觀可感的網紅打卡點,長江體育公園建成開放;同時,建成沿路綠道11條,完成7個藍綠空間與生態河岸建設,實施46條河道水系綜合治理,城市生態底色更加鮮明。
下一步,南通將以新一輪城市更新三年行動方案為統領,推動濠河、唐閘、五山濱江、國際家紡城等16個重點片區統籌更新,變“點狀更新”為“片區統籌”;振興傳統商圈、活化歷史街區、借力體育賽事,推動文商旅融合;推進1萬戶適老化改造,新增180個社區食堂和4000個普惠托位,優化電梯加裝政策,構建全齡友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