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蝶變,是港新村逆襲的“先手棋”。曾經“海邊路難走”的困境,隨著路網升級徹底破解:洋呂鐵路、328國道橫穿村莊,區域內交通網絡不斷加密,不僅讓村民出行告別“周折”,更讓“路通人聚”的效應加速顯現。土生土長的港新村村民張淮鑫,便是這波機遇的受益者。16歲時他離家赴山東從事裝潢行業,兩年前,他瞅準沿海開發熱潮與港產城融合機遇,毅然回鄉創業。“村里給了實實在在的支持,租辦公場地首年就減免20%租金,讓我能輕裝上陣!”如今,他的業務早已跳出家裝領域,辦公樓、廠房、農家樂項目接連上馬,年營收輕松超百萬元,“打算一直扎根這兒,還想把門面再擴大些!”

而港新村真正的“致富密碼”,藏在對機遇的敏銳捕捉與資源的高效盤活里。2013年,村里借“掛鉤復墾”整合閑置土地、集中發包,賺到了發展的“第一桶金”。后來恰逢海門港新區建設熱度攀升,千億級中天鋼鐵等項目相繼落地,區域內流動人口大幅增加,物業租賃、商業配套等需求隨之迎來爆發式增長,港新村果斷出手——率先購置近7000平方米房產,打造集酒店、餐飲于一體的商業服務中心,全部成功出租;2023年7月再添6間臨街門面,一年內又實現滿租。單是物業租賃這一項,如今每年就能為村集體帶來超100萬元收入。“我們實實在在吃到了沿海開發的福利,中心漁港的建設、洋呂鐵路的通車,都給我們帶來了便利。”村干部張曉玉感慨道。

“錢袋子”鼓了,港新村始終沒忘“發展為了誰”。村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物業租金等收益按股分紅,讓每個村民都能享受發展紅利;80歲以上老人每月能領村級尊老金,獨居老人家里免費裝上攝像頭,安全感滿滿;村內道路全硬化、路燈全覆蓋,村衛生室、小區超市一應俱全,法治廉潔文化公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文化大禮堂相繼建成投用。“小孫子回來總說‘老家和城市沒兩樣’!一放暑假就吵著要回來。”村民朱廣昌的一番感慨,折射出港新村民生服務里藏著的溫度。

如今的港新村,不僅有了“穩穩的幸福”,更在共富路上謀劃著更遠的未來。光伏項目試水成功后,今年計劃再投45萬元擴大規模,依托“回報快、收益穩”的綠色產業持續增收。同時,港新村還計劃依托村內海港生態公園的天然資源,聯合學校開展研學活動,并與周邊餐飲企業合作推出農家樂項目,打造濱海休閑體驗品牌。

從“窘境”到“底氣”,港新村的蛻變,既是依托區域機遇、盤活集體資源的生動實踐,更是“發展成果由村民共享”的溫暖答卷——未來,這里的共富圖景,還將繪就得更加精彩。(記者 吳云 田貴萍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