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2025蘇州昆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合作發展推介會在上海舉行,全方位推介城市,進行一批戰略合作項目簽約,并發布昆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300+合作場景。在長三角一體化浪潮中,昆山以產業協作為筆、以營商服務為墨、以城市生活為紙,從地理連接到創新協同,譜寫一首“山海協奏曲”。

從“地緣近鄰”變為“發展嵌合”
在當天活動中的昆山開發區展位,清陶能源一塊藍色的固態鋰電池并不顯眼,但背后透視出滬昆產業協作的新變化。
360度針刺不起火,零下20攝氏度不掉鏈,整車售價9.98萬元……本月初,第八屆鋰電池技術與產業發展大會在昆山舉行。清陶能源攜手上汽集團,推出全球首個將固態電池技術引入10萬元以內的量產車型。兩年前,雙方攜手成立上海上汽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核心技術源于清華大學攻關,在昆山完成中試與規模化生產,在上海整車企業裝車應用,形成“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鏈”的協同閉環。
昆山市投資促進和人才引進中心綜合科科長丁政介紹,昆山推進構建“2+3+3”新興產業體系,在7000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和3000億級裝備制造產業的基礎上,堅持“核心產業+”,加快消費電子向汽車電子轉型、整機制造向智能穿戴和智能聲學等新領域拓展,為滬昆產業協作拓展了廣闊空間。
昆山與上海從“地緣近鄰”變為“發展嵌合”。昆山復容綠谷未來創新中心總經理朱毅峰是上海人,周一至周五在昆山工作,周末回上海。“上海科研資源豐富、資本要素集中,昆山應用場景廣闊,擁有生產成本優勢。”朱毅峰說,兩年前跟昆山初次接觸以來,復容投資與昆山推進“基金+平臺+基地”多領域合作,今年繼續深化,不僅成立復旦大學創新轉化研究院昆山創新中心,更合作發起4億元規模的智能基金,構建綠色智能領域“概念驗證—孵化—加速”全鏈條式的孵化體系。
“昆如意”為人才企業筑暖巢
吸引上海優質項目和人才落戶,“昆如意”這塊營商服務金字招牌,從“投資昆山萬事如意”向“投資創業首選地”持續提升。
2022年,在昆山相關部門和千燈鎮的推介下,原本在上海一大型企業工作的王瓊和丈夫走進啟發產業園。在工作人員的全程陪同和指導下,夫妻倆創辦了迅勢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專注于生產全球領先的半導體閥門。“公司剛設立時訂單沒有大的起色,資金鏈一度逼近斷裂。”王瓊說,在相關部門推薦下,自己獲評昆山雙創人才B類,獲得總額200萬元的合同資助,當年就有100萬元到賬,解了企業燃眉之急。公司還獲得天使輪500萬元資金支持和800萬元融資。得益于政府搭建的各類平臺和橋梁,迅勢科技的“朋友圈”不斷壯大,去年一年增加400多家合作商,成為細分賽道中成長最快的企業。
全國首個縣域城市涉外融合服務專區、全國首家企業重整服務中心……這些“首創”與“第一”,是昆山對“用戶思維”的有力詮釋。昆山圍繞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率先在省內發布縣域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標體系,讓人才“擇一城、有所成”。
爬坡階段——重點產業緊缺人才最高30萬元薪酬津貼,主動為企業優秀人才兜底,而5億元規模的天使基金直投早期項目最高1000萬元。
攻堅階段——昆山發揮各類基金、昆科貸、科技保險等作用,打造“投貸保”科技金融支撐鏈條,募資總規模100億元的產業發展投資母基金、募資總規模100億元的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昆科貸”等陪伴企業闖關升級,10億元規模的昆玉人才發展基金陪伴人才穿越創業“死亡谷”。
跳出“雙城記”繪就同城幸福景
“剛來花橋時,我以為這里只是一個小鎮,心里犯嘀咕,需要依托大都市資源的時尚產業能在這里發展起來嗎?”晨風時尚創意產業園副總經理張霄鵬說,到了花橋后發現,這里道路開闊干凈、綠化錯落有致,軌道交通列車穿梭于林立高樓之間,顛覆了他對一個小鎮的想象。
以這里為根據地,晨風時尚創意產業園在上海為設計師打造集合店和推廣平臺,在蘇州為設計師打造專業的設計研發打樣中心,著力打造中國最具活力的時尚產業新地標。目前,產業園已吸引500名設計師入駐,孵化30個新銳品牌。
隨著蘇州地鐵11號線開通運營,每日往返滬蘇方向8.1萬人次,日均客流超16萬人次,見證上海、昆山從“雙城生活”到“同城生活”之變。
昆山還加快織密內暢外聯的交通網絡,“三橫兩縱十一互通”高速路網可15分鐘上高速、30分鐘到上海,“兩環四聯八射”快速路網總里程突破110公里,與上海互通道路達50條,進一步打通區域交通的毛細血管。
幸福的質感還在于民生服務的點滴累積。新增學位6.33萬個,與上海38所學校結為聯盟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胸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等頂尖醫療資源持續下沉,讓昆山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上海的優質醫療服務。江蘇首座專業足球場館、34家商業綜合體、251個口袋公園、200余個兒童友好空間、680公里騎行路線……背后,都是觸手可及的愜意與悠閑。
而“虛擬窗口”模式的探索,進一步打破行政地域的壁壘,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成為現實,將“一體化”的針腳細密地織進可感可及的幸福圖景。
(蘇報記者 朱新國 占長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