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上,悠揚的歌聲仍在回蕩;古鎮里,戲曲的一招一式帶來沉浸式的藝術享受;校園中,舞臺上的精彩演繹引得孩子們笑聲不斷……
十月的江蘇城鄉,“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早已不是偶爾造訪的新鮮事,而是百姓習以為常的文化日常。江蘇省演藝集團的文藝工作者以“日常”的扎根、“經常”的奔赴、“平常”的融入,讓文藝悄然成為點亮城鄉文明的新光源。

“假期特供版”,如約而至
從最初節慶節點的溫情相伴,到如今每逢佳節的如約而至,“假期特供版”演出已成為群眾翹首以盼的文化約定。今年國慶假期恰逢中秋,“雙節”相逢,更為“茉莉花開”的舞臺平添團圓喜慶的別樣光彩。
10月3日晚,連云港東海縣西雙湖畔,“國慶中秋匯晶彩 茉莉花開喜聯歡”文藝演出如約上演。男子群舞《出擊》鏗鏘有力,女子群舞《年年有余》柔美靈動,歌曲《在茉莉花盛開的地方》《但愿人長久》深情動人。更有江蘇省演藝集團藝術家與東海本土文藝愛好者聯袂獻唱《花好月圓夜》《水晶》,現場觀眾情不自禁隨旋律輕聲哼唱,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氛圍中。
隨后,10月5日、6日,文藝直通車接連駛入宿遷沭陽與南京棲霞古鎮——前者奉上“迎中秋民樂音樂會”,后者則以昆劇折子戲專場延續江蘇中秋戲曲晚會的余韻。沭陽縣花鄉廣場燈火璀璨,絲竹悅耳;棲霞古鎮古意盎然,六百年昆曲雅韻令往來游客流連忘返。
值得一提的是,沭陽兩場演出僅相隔6天。面對時間緊、檔期臨時調整等挑戰,揚州、泰州、宿遷片區省級聯絡員陳東坦言:“我們緊急調配人手,反復與當地溝通節目編排與主持串詞,最終確保兩臺演出圓滿呈現。”


文化+市集,體驗互動更“走心”
繼9月27日在儀征月塘鎮成功探索“文化+”模式后,10月10日晚,“茉莉花開”再度走進儀征陳集鎮蕓臺廣場。由集團歌劇舞劇院帶來的精彩演出,與臺下熱鬧市集交相輝映:特色美食、非遺手作、趣味互動、本土農產品展銷齊聚一堂,為村民獻上一場集文化享受與愉悅消費于一體的秋日盛宴。
而在海安胡集街道譚港村文化廣場,集團京劇院量身定制的專場演出同樣人氣高漲。叫好聲、掌聲此起彼伏。演出間隙的互動環節更是將氣氛推向高潮——演員們拿出戲服、頭飾供村民近距離觀賞,并現場演示戲曲化妝技巧。圍觀村民踴躍提問,興致盎然。從“看熱鬧”到“懂門道”,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這場別開生面的京劇專場,讓傳統文化在互動中煥發新生。


文藝“種”進基層,文明悄然生長
“以前看專業演出要跑遠路,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如今,“茉莉花開”的芬芳已遍及江蘇的社區、村頭與廣場。在“中國二胡之鄉”無錫梅村,集團通過送演出、派駐藝術家、黨建結對等方式,持續輸送省級優質文化資源。走進梅里小劇場看話劇、聽音樂會,已成為梅村百姓的新日常。
據悉,自“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啟動以來,江蘇省演藝集團已成功舉辦120余場演出,悄然將文藝的種子播撒于基層沃土,讓文明的新綠在日復一日的浸潤中靜靜生長。
當桂香漸淡、冬意初顯,“茉莉花開”的故事,仍將在城鄉的煙火氣中,續寫溫暖而綿長的新篇章。
通訊員 虞秋月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