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省委城市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省委書記信長星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關于城市工作的戰略部署,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和內涵式發展主線,加快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這既是對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戰略部署的落地,也彰顯了江蘇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擔當。
城市是創新的容器,更是發展的引擎,內涵式發展的精髓在于讓創新基因滲透城市肌理。當城鎮化進入穩定期,單純的規模擴張已難以為繼,唯有以創新重構發展邏輯,才能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南京百家湖硅巷從低效用地到創新高地的蝶變,讓老舊廠房生長出數字經濟的新枝,印證了創新生態培育對城市活力的激活作用。這也告訴我們,唯有構建無“圍墻”的創新體系,才能讓創新型經濟成為大中小城市梯次發展的共同底色,推動城市群在協同創新中凝聚起不可替代的競爭合力。
人民城市的溫度,藏在宜居的細節里,顯在美麗的底色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在江蘇的城市更新實踐中愈發清晰可感。“優化城市內部布局、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是將“人的需求”置于城市發展的核心坐標。蘇州美羅文化創意園對老舊倉庫的活化利用堪稱典范。不搞大拆大建的粗暴改造,而是以“修舊如舊”的敬畏之心,讓城市記憶與現代生活在此交融共生。這背后折射的,是城市發展從“造城”到“營城”,從“見物”到“見人”的轉變。當綠色轉型成為美麗城市的必由之路,降碳減污擴綠的協同增效,更讓清水綠岸、鳥語花香從“景觀點綴”變為“生活常態”,讓市民的獲得感在家門口悄然升級,讓城市真正成為有溫度的精神家園。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韌性為骨、文明為魂、智慧為脈。三者如同鼎之三足,共同支撐起現代化城市的長遠未來。“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智慧化精細化治理”,構成了城市行穩致遠的三維支撐體系。韌性是城市的“安全鎧甲”,唯有強化房屋安全保障與公共安全治理,才能讓城市在風險挑戰面前從容不迫;文明是城市的“精神基因”,從蘇州古城的保護性更新到揚州歷史街區的活化利用,唯有敬畏歷史、守護文脈,才能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翼齊飛;智慧是城市的“神經中樞”,昆山的“業標鎮管”、南京的“隨手拍”平臺,無不彰顯技術賦能下的治理革新,當大數據打通“最后一公里”,當黨建引領凝聚共治合力,城市治理便既有了科技的精度,更有了民生的溫度。
城市是凝固的藝術,更是流動的畫卷。江蘇以內涵式發展為筆,以民生需求為墨,正在江淮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鮮活圖景。從創新生態的培育到宜居品質的提升,從韌性基底的筑牢到文化血脈的延續,每一步前行都彰顯著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當會議部署轉化為具體實踐,當制度創新融入日常治理,江蘇必將以蓬勃生機,為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讓“強富美高”的城市夢想在每一寸土地上綻放。(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