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周年。11月18日,“永恒的記憶”南京大屠殺文獻展在澳門開展。為進一步引導青少年銘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11月19日,“永恒的記憶”活動走進澳門菜農子弟學校,來自江蘇的專家學者、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與該校師生共同重溫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傳遞守護和平的信念。該活動是“少年志 中國心 向未來”2025蘇澳青少年融媒體行動系列活動。
![]()
揭開文獻里的歷史真相
“傳承人說”令師生深受觸動
![]()
在活動分享環節中,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吳建琦講述了父親吳旋——電影《南京照相館》中人物原型的經歷。她提到,父親當年偶然拾得羅瑾冒死留存的日軍暴行相冊,并將相冊貼身藏了整整六年。這本相冊最終成為審判日本戰犯谷壽夫的“京字第一號證據”。吳建琦對同學們說,“父親始終堅信我們一定會勝利,一定會讓日本侵略者受到懲罰。”吳旋樸素而堅定的愛國情懷,令在場師生深受觸動。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史料研究部負責人王立以《文獻里的真相,記憶中的和平》為題進行講述。王立向同學們介紹:“2015 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成為世界記憶遺產,這些文獻創造了多個中國之最,更是捍衛中國國家利益最有力的一組文獻!”
分享中,王立重點介紹了三組重要文獻:《程瑞芳日記》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部由中國女性親歷者記錄南京大屠殺的目擊文獻;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的攝影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記錄了駭人的歷史真相,攝影機與膠片原件已由馬吉兒子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大屠殺案戰犯死刑判決書底稿,明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總數超過30萬人,成為歷史鐵證。
王立引用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話提醒同學們:“李秀英老人曾說‘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希望你們從小珍惜和平。”
從文學歷史中汲取力量
讀懂“永恒的記憶”
![]()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張鵬以《從書頁里,讀懂永恒的記憶》為題,結合文學與歷史,傳遞書本中蘊藏的和平力量。張鵬告訴同學們,南京是中國首個“國際和平城市”,并獲評“世界文學之都”,文學與和平永遠緊密相連,文學的背后,是民族對和平的守望和對歷史的深刻思考。
書本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和平的守衛者。如何在書本中讀懂“永恒的記憶”?張鵬指出:“要從歷史的傷痛中汲取和平的力量,30萬同胞的遇難經歷,是我們守護和平的動力;要認識到和平的中國是有擔當的大國,我們始終用史實說話是最好的武器;要堅信和平之路將越走越寬,我國正不斷以自身發展為世界提供新的機遇。”
![]()
據了解,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特別準備了一批歷史與和平主題書籍。活動中,張鵬社長與王立研究員代表相關單位向澳門菜農子弟學校贈送書籍,希望能幫助同學們更深入地感悟歷史、守護和平。
蘇澳聯動“永恒的記憶”活動
為青少年播撒和平的種子
據了解,澳門菜農子弟學校創辦于1956年,學校以愛國教育為特色,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學子。學校副校長江欽育告訴記者,“歷史教育并非沉溺仇恨,而是以史為鑒,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年。今天我們以‘永恒的記憶’為主題,不僅要銘記歷史真相,更要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和平的種子。”
江欽育表示,此次蘇澳青少年融媒體行動,以創新形式搭建平臺,讓澳門學生在互動體驗中深化對歷史的認知,增進對和平的共識,這正是教育使命的生動實踐。“愿蘇澳兩地青少年攜手成為和平的守護者、文化的傳播者、時代的奮進者,讓‘永恒的記憶’化作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永恒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