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晚在東關口歷史文化公園散步已成為宿城區項里街道關口社區居民田新龍的生活習慣。“我從小在這兒長大,以前這里是片荒樹林,水池發臭,道路坑洼。現在停車位整齊劃一,綠樹成蔭,每天早晚各遛一趟,心里特別舒坦!”11月13日上午,漫步在改造一新的步道上,田新龍高興地說。
過去,關口社區南北兩側的綠地曾被車輛占用,變成“臨時停車場”,不僅塵土飛揚、通行不便,還存在安全隱患,當地居民怨聲載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關口社區結合運河沿岸休閑需求與停車剛需,在社區北側建設36個生態車位,在社區南側新建47個標準車位。如今車輛可整齊停放在綠蔭下,昔日雜亂場地蛻變為名副其實的“觀河宜居園”。
項里街道的城市更新工程,不以單點改造為終點,而是以京杭大運河為脈絡,編織出一張全域覆蓋的“生態綠網”。黃河故道文化公園沿運河支流鋪展,運河祈福園順水岸延伸……一個個臨水而建的綠色空間串珠成鏈,既守護運河生態,也圓了居民“河邊散步、林下休憩”的生活愿景。綠色,已成為項里街道最動人的底色。
綠色發展,還要打通民生“最后一公里”。以2005年建成的香榭里·明珠小區為例,該小區因建成年代久遠,雨天積水、道路狹窄等問題日益突出。2022年7月,項里街道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施工全過程邀請居民監督,確保改造順民心、合民意。
香榭里·明珠小區改造聚焦“綠色提質”,全面更新雨污管網,鋪設瀝青路,新建129個機動車位、18處非機動車棚。“小區環境美了、道路寬了、車位足了,住著太舒心了!”居民鄧軍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香榭里·明珠小區黨支部書記郭亞楠介紹,除了基礎設施更新之外,還完成了1.9萬平方米外墻刷新,安裝了96個高清攝像頭,特別是海綿綠地改造從根本上解決了梅雨季積水問題。
近年來,項里街道扎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10個小區煥然一新,惠及3370余戶家庭。曾經墻皮脫落、管網堵塞的“老破小”,如今披上了“新裝”,宜居內涵顯著提升。
城市更新既要守住“綠色底線”,也要擦亮“文化名片”。位于南關社區的黌學街的“蝶變”正是“綠”與“文”深度融合的典范。改造前,老街店面招牌破損、巷道昏暗,運河邊的煙火氣被淹沒。項里街道以“一街一特色”為抓手,拆除150平方米違建,新鋪200多米管道,加固2700平方米建筑立面,繪制900平方米特色彩繪,安裝500平方米亮化燈帶,統一82塊仿古店面招牌。如今這里已成為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
“整條街的店面招牌風格統一了,環境變好了,大家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店鋪老板戴子茹笑著說。
“這一改,既留存了文脈,又優化了生態、激活了經濟,真正實現了一舉三得。”南關社區黨委委員陳海花算了一筆“共贏賬”,“借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契機,黌學街吸引168戶商戶扎根,月均客流超7萬人次,帶動消費約1億元。”
“十四五”期間,項里街道將綠色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走出了一條內涵節約、綠色發展之路。人居環境持續改善,11個“一小區一文化”項目彰顯特色,3處新建休閑空間串珠成鏈;公共空間持續“煥新”,宿遷南菜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升級版”改造完成,黌學街、虞姬巷等特色街區成為城市新地標;安全韌性持續增強,項王路等主次干道升級改造后形成“四橫四縱”的交通路網,1000余個電動自行車充電口及高層小區阻車系統全覆蓋。
以綠色為筆,城市更新的畫卷永不停歇;以運河為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未來可期。項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包江淦表示,“十五五”期間,項里街道將圍繞“五個聚焦”,立足“三片三區”發展布局,凝心聚力、銳意進取、雷厲風行、真抓實干。一方面,更加重視現代化產業建設,推動構建“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型生活服務+個性化市場服務”的生活性服務業體系,立足項王故里景區、東關口歷史文化公園,深度挖掘生態與文化價值,塑造特色品牌。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城市建設,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完善居家養老服務,構建“1+N”托育服務體系,打造縱向布局、垂直集聚的商務服務業高端樓宇,穩步實施果園片區城市更新工程,為轄區居民建設更高質量、更具活力、更有溫度的現代化項里街道。
傍晚時分,運河畔微風習習,項里街道的燈光次第亮起,運河畔的步道上滿是悠閑散步的居民。運河水碧、岸邊樹壯、日子香甜,這正是“綠色發展沿河行”的真實寫照,更是項里街道以生態為筆、以文化為墨,在運河之畔繪就的幸福民生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