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前夕,記者探訪一批南京領軍智造企業 ——
智造“優等生”,創造哪些新范式
交匯點訊 11月27日至29日,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將于南京舉辦。大會前夕,記者跟隨采訪團走進南京眾多“智造”企業,從AI賦能、智能工廠打造、機器人產業應用等維度,探尋這些“優等生”如何以智能制造硬核技術改造生產流程、重塑產業形態,助力制造業整體能級躍升。
“AI+”賦能:從輔助工具到自主生產
作為全國首個“中國軟件名城”,南京擁有眾多工業軟件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探索出一批“AI+”賦能制造業的有效案例。
金陵石化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徐宏透露,基于中國石化“長城大模型”平臺,金陵石化構建了涵蓋工藝、設備、安全等領域的200多個專業知識庫,開發出40多個智能體應用。“我們的智能視覺系統結合預測性維護技術,可實時識別現場安全隱患,真正實現從‘人防’向‘技防’的轉變,有效保障安全生產。”

作為南京市唯一一家年工業產值超千億企業,這樣的“龐然大物”如何保障收益?金陵石化已完成生產全流程重要數據采集和治理,工業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制造系統通過對數據的實時分析,能精準預測企業每日效益,實現生產流程動態優化。“在裝置操作中,深度強化學習算法,對工藝參數優化,可使產能再提高5%以上。”徐宏介紹。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在山西某礦山園區,小視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多種定制算法賦能的攝像頭產品,成功解決了“偷煤”問題。“通過AI視覺的體積算法計算礦車重量的遺留多少,一旦達到閾值,會聯動車閘報警。”小視科技項目管理中心副總經理周吉祥說。
當前,成熟的研發體系和市場環境,進一步豐富了AI在檢測、運維等細分賽道的場景探索和應用。“未來,我們將繼續深耕工業視覺大模型的場景適配性,讓AI更懂制造業的細微需求。”周吉祥說。
智能工廠:提升智造系統整體效率
智能工廠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載體,也是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關鍵戰場。在工信部公布的領航級智能工廠、卓越級智能工廠中,南京有多家工廠入選。
在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智慧運營中心,42米長、6米高的巨型屏幕上數據實時滾動,從高爐鐵水到軋鋼成材的全流程一覽無余,萬噸級鋼鐵生產線濃縮成可交互的三維模型,實現了從被動維護到主動決策的轉變。
“南鋼通過打造‘工業互聯網+數據治理+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架構,全流程實現數字化。”南鋼常務副總裁徐曉春介紹。
智能制造技術正在不斷進化。在西門子數控(南京)有限公司(SNC),一座從設計、規劃到運營全程采用數字孿生等自有技術構建的原生數字化工廠,持續展現智能制造的系統能力。
該數字化工廠核心創新體現在通過構建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據流,實現從研發設計到生產制造的端到端集成,并首創了“樂高自動化”產線模式。“我們通過標準化、模塊化的軟硬件組合,使產線能像搭樂高一樣快速重組。在市場波動時,可靈活拆解并重新搭建,迅速響應客戶需求變化。”西門子數控(南京)總經理周郁榮解釋。
類似“端到端”全流程數字化運營體系,正在業內普及,并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公司在建廠時,對發泡、鈑金、熱膠等核心零部件加工及物流環節均進行自動化升級。”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制造高級總監王東東介紹,目前,該潔凈基地擁有5條組裝線,升級的關鍵在于“做減法”:通過數字化管理體系高效聯動9個系統、消除25個冗余環節,從而提升智造系統的整體效率,交付周期從原有的25天縮短至20天。
全鏈自主:滿足更多產業應用需求
機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組成部分。南京的機器人產業已形成整機、關鍵零部件以及系統集成應用的全鏈條體系。這些“鏈”上領跑機器人企業該如何持續“進化”?
“我們擁有90多款機器人產品,連續7年穩居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國產品牌出貨量首位。”公司展示廳內,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周愛林透露,埃斯頓能夠持續領跑的原因,在于一邊立足自主技術突破,一邊瞄準滿足市場需求。就在今年,埃斯頓推出國產首款負載高達1200kg批量應用的六關節機器人ER1200-3300。“該產品突破雙電機同步控制、整機輕量化等關鍵技術,核心部件100%國產化,具備高剛性、高防護、結構緊湊等優勢。”周愛林介紹。
具身機器人在工業和特種應用領域已形成優勢,也是其主要應用領域之一。南京天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天魁”系列防爆人形機器人,是全球首個獲得IIC T6級防爆認證的工業危險環境下可作業機器人,填補了危化場景作業與應急救援領域技術空白。公司產品創新部總監諸德偉透露,公司將在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期間發布一款最新的巡操一體人形機器人。“它的優勢在于融合了VTLA大模型、智能體等新技術應用,并強化學習,能夠實現全自主作業,在作業精確度、柔性及效率上都有大幅提升。”
零部件同樣關鍵。南京工藝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主營產品滾珠絲杠副、滾動導軌副等滾動功能部件,看似很小,卻是工業母機、工業機器人、高端裝備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關節”與“神經”。
“小部件”如何驅動“大機器”?在公司滾動功能部件綜合性能實驗室中,一臺其自主研發的導軌跑合儀正以每分鐘900米的速度測試產品性能。“我們通過反饋的數據,對產品進行進一步改進和迭代,推動產品質量提升與成本優化。”南京工藝裝備副總經理曹澤云認為,機器人產業集成AI大模型、智能傳感等多領域技術,南京本地又有軟件與AI產業基礎,通過智能制造加持,機器人產業有望持續領跑。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