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國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報告》發布,揚州首次入選“人才友好型城市”總榜單50強、“最強人才發展生態城市”50強、“最佳科技產業創新城市”50強。
人才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底氣,也是一座城市最大的發展動能?!昂玫胤健睋P州對人才的“友好”,好在哪兒?已在揚州安家落戶、創業就業的他們——高校畢業生、博士、海歸、高層次人才等,可以用親身體驗講述與這座城市雙向奔赴、一同成長的故事并給出答案。
構筑就業“服務圈”,吸引青年人才“就”在揚州
一顆種子只有在生態環境適宜的地方才能生根發芽。人才競爭的關鍵是環境之爭,更是服務所致。
在當下的科創熱潮中,有志創新創業者如何選對城市?六年前,從上海高校畢業的90后博士李浩堅定選擇了揚州;六年后,他已是揚州國宇電子有限公司設計部經理,帶領團隊研發出數十款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

2025“綠揚金鳳”人才創新創業大賽
2019年,李浩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作為揚州人,回鄉發展是他的心愿,而揚州日益完善的人才政策讓他的回歸水到渠成?!爱厴I前我投了很多簡歷,也查看了各地的人才政策。選擇揚州不僅因為崗位匹配,更因為這里有從就業到生活的全鏈條支持,幫助科技企業發展、吸引人才大展拳腳?!崩詈普f,揚州為像他這樣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了購房補貼和科研項目資助,這成為他回鄉發展的重要考量。
入職國宇電子后,李浩和他的團隊主要承擔快恢復外延二極管產品研發及產業化任務,緊鑼密鼓開啟了技術攻關?!斑@類產品的發展趨勢包括小型化、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可對相關進口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在專心搞科研的同時,李浩時時能感受到揚州服務人才的無微不至。
“有關部門人員會及時了解企業需求,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崩詈?021年入選揚州市“綠揚金鳳計劃”領軍人才,他感慨,這種支持在實際研發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分享了一個細節,“之前新產品開發中有一步關鍵工序需要外協加工,揚州經開區工作人員聯系了另一家有相關設備的企業,很快解決了我們研發過程中遇到的難題?!?/p>
愛上這座城市,還需要什么理由?揚州新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馬婷婷用在揚工作生活10年的感受作答:這是一個宜居宜業的“好地方”。
2015年,馬婷婷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畢業,隨即選擇加入新揚新材料公司,主要從事飛機結構、復合材料的研發。
“10年間,我參與攻克了飛機結構設計、試驗驗證、材料性能提升等難題,成長為公司核心技術骨干,兩次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在生活上,我在揚州結婚生子。是揚州陪伴了我,成就了我?!瘪R婷婷說,揚州適合年輕人就業,也重視年輕人的發展。
“2021年申報省第六期‘333工程’時,我因為資歷淺,心里是沒底的。最后卻在沒有高級職稱的情況下破格入選第三層次培養對象。我的研究和付出得到了認可。”馬婷婷說,揚州肯給青年人才成長的機會,每年還給予剛畢業碩士15萬、博士30萬以上有競爭力的年薪,再加上生活補貼等,解決了青年人才的后顧之憂,“揚州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p>
“揚州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有面向未來的產業布局;既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奮進姿態,也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活詩意。”王志剛畢業于哈工大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2020年他入職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如今是協同創新部副部長,他曾在母校向學弟學妹們推介揚州,稱揚州是他的“第二故鄉”。
近年來,揚州以“十萬青年來揚州”行動為龍頭,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扎根逐夢,僅2024年就開展40期在揚高校大學生市情體驗、90期南京高校學子揚州行活動,吸引1.4萬余名大學生參加。揚州人才校園日、高校創意定向賽等品牌活動,“暑期大學生實習見習”等實習實踐活動相繼落地落實,去年招引青年人才3萬人。在政策支持上,揚州升級人才政策4.0、揚州人才碼2.0,將來揚、回揚、留揚補貼范圍從應屆高校畢業生延伸至畢業5年內青年人才,“人才安家券”適用范圍拓展至大專學歷,推動人才“零成本”落戶,“青享碼”“四免兩優”政策范圍拓展至64所南京高校和10所在揚高校。
據統計,2021年—2024年,揚州新引進高校畢業生連續突破1.5萬人、2萬人、2.5萬人和3萬人,近三年保持22%以上的年均增長,“人才磁場”效應持續釋放。
厚植創業“生態圈”,共育城市創新創造沃土
堅定的選擇,是一種勇氣與愛的釋放,更是一個新的開始。
海歸博士宋楠楠參加了2024揚州“綠揚金鳳”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粵港澳大灣區分站賽并獲獎。那次參賽讓她加深了對揚州營商環境的了解,于是和在國外工作的丈夫王永志商量后,攜手回國創業。

青年人才交流會
2024年2月,宋楠楠夫婦來到儀征創立江蘇至臻無損檢測有限公司?!皼]想到會得到地方政府這么多支持,他們不僅細致介紹創業政策,還提前梳理創業可能會遇到的難題,讓我們少走了不少彎路。這兩年更是先后給了不少‘真金白銀’的支持?!彼伍f,創業當年,他們就獲得“綠揚金鳳計劃”創業領軍人才300萬元支持,后來又獲得江蘇省“雙創計劃”80萬元資助,“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創業初期的資金困境。”
選對一座城市,創業者亦能與之共同成長。
“我和揚州結緣,始于一場論壇?!痹?020年舉行的全國聚酰亞胺材料技術及應用論壇上,時任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院長助理、副研究員的馬禹,與揚州寶珠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兆龍相識。2022年,上海創新創業大賽揚州分站賽舉行,馬禹應邀來揚并斬獲大賽一等獎,堅定了他來揚創業的信心。汪兆龍熱情邀請,雙方很快達成合作,在寶應創辦寶珠特種材料科技(江蘇)有限公司,主攻柔性印刷電路用高品質PI薄膜研發及產業化。
在創業過程中,寶珠公司項目獲得省“雙創計劃”、“綠揚金鳳計劃”、天使夢想基金和寶應縣“寶地英才集聚計劃”等集成資助,一系列支持給企業在揚州持續發展增添了極大助力。馬禹表示,“我們已累計投入4000余萬元,新建6條智能化生產線,項目產品已廣泛應用于5G通訊、芯片集成電路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部分應用場景實現國產化替代,現已實現累計銷售8000余萬元,預計2026年將實現年銷售5000萬元?!?/p>
作為揚州連續16年精心打造的人才工作品牌,“綠揚金鳳計劃”聚焦揚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引進和培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創業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創業支持上,給予創業類頂尖人才尤其是市外來揚州創新創業頂尖人才3年內最高1億元資助;在人才安居上,3年籌建高品質人才公寓5.35萬套,發放最高200萬元的“人才安家券”,多形式滿足人才安居需求;在金融扶持上,構建“6+1”金融體系,提供最高1000萬元股權投資;在服務賦能上,構建“一線兩碼三卡”人才服務體系,全周期解決人才“關鍵小事”……
據統計,“十四五”以來,全市累計入選國家級人才155人、博士后專項81人,省人才攻關聯合體2個、雙創團隊10個、雙創人才98人、雙創博士271人、“333工程”340人;“綠揚金鳳計劃”累計資助人才攻關聯合體5個、雙創團隊13個、領軍人才412人、優秀博士757人。
拓展興業“朋友圈”,誠邀天下英才共創未來
創業帶動就業,若再加上“科技”二字又會帶來什么?
江蘇科技大學理學院黨委書記徐文睿的經歷或許能給出答案。自2023年8月以來,他先后在揚州掛職第十六、十七批科技鎮長團邗江團團長。在揚期間,徐文睿帶領團員圍繞揚州“613”產業體系落實“產業強鏈行動”,開展“三訪三服務”走訪企業1100余次,摸排需求590項;深化產才融合,推動校地校企合作,先后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32項,推動江蘇科技大學與邗江區開展全面合作,建成揚杰微電子卓越工程師班,推動智能焊接技術中心等載體平臺落地;緊扣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省“雙創計劃”,挖掘團員學術圈、校友圈資源,精準對接海內外高層次人才31人,引進獲評市級以上人才工程15人,促成“智能工廠精益系統”等27個優質項目落地,引進青年人才256名……

即將離任時,徐文睿動情地說:“兩年掛職時間,是淬煉更是成長。今后無論身在何處,都將離任不離心,永遠以‘揚州人’的身份為建設產業科創名城貢獻力量?!?/p>
2024年9月,第十七批科技鎮長團9個“產業團”成員入駐,來自北京交通大學的劉利強被選派至揚州市汽車及新材料產業科技鎮長團擔任副團長,他是上一批的“老團員”。
“一到崗我就轉換工作思路,結合板塊調研企業科技創新及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后方資源及‘朋友圈’優勢,既‘走下去’掌握第一手需求信息,也‘走出去’對接人才與服務、邀客與宣傳。雖比在學校時更忙,但很充實。”劉利強說,過去一年,他們產業團累計走訪企業500余家,摸排技術、人才需求300余項,組織產學研合作對接5次,簽訂合同協議8項,對接了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等在內的130余位專家來訪15次,促成四川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一批高校與儀征達成技術合作……
科技鎮長團的定位是“企業出題、高校解題、市場閱卷”,這就要求各團成員主動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系統集成人才、科技、信息等各方面資源,爭當服務企業的“貼心人”。
江都區作為揚州高端裝備制造與化工新材料產業的重要集聚地,區內企業對轉型升級有著迫切需求。派駐江都的揚州市高端裝備科技鎮長團成員杜麗婷到崗后,先后深入走訪調研50余家重點企業,細致梳理出三大共性問題:技術迭代滯后,尤其在綠色工藝升級方面亟待突破;高層次人才資源匱乏;產學研對接渠道不夠暢通。
“如何把高校資源與區域產業需求有機銜接,這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的方向。”杜麗婷表示,將進一步擴大“朋友圈”,全力籌建“江都·高校創新聯合體”,推動設立專項孵化基金,優化校地協同合作模式,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人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和關鍵變量。過去一年,第十七批科技鎮長團的105名成員,緊緊圍繞“產業強鏈行動”,在助力招才引智、推動科技創新、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累計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119份,總金額達8944.7萬元,新建各類創新平臺載體32個;累計走訪高校院所375家次,邀請1071名專家人才來訪,協助申報國家級人才計劃317名。
“十四五”以來,揚州始終堅持為各類人才來揚創新創業建立健全“引、育、留、用”全鏈條工作機制,誠邀天下英才成為揚州的“城市合伙人”,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動能。
如今,揚州已開啟引才“加速度”,用“最大誠意”優化生態,“最優政策”賦能成長,“最暖服務”護航夢想,讓人才與城市同生共長。
通訊員 揚人才 揚人軒 記者 周晗 馬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