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位于南京雨花臺區的AI·鏡界—南京人工智能生態街區正式亮相,為這座古都增添了新的科創注腳。這里不僅是前沿技術的展示窗口,更是創新能量的匯聚高地。這也生動詮釋著:當創新要素在精心培育的生態中高效集聚、深度融合,將催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聚變效應”,而這,正是新質生產力最具象的呈現。
創新雨林構筑AI發展新高地。在軟件谷這片創新的“雨林”中,大小企業不再是孤立的島嶼,而是共生共榮的生態群落。這里既有頭部企業的引領帶動,也有中小微企業的活力迸發;既有硬件底座的堅實支撐,也有應用場景的百花齊放。這種多層級、互補性的產業生態,不僅體現在資源稟賦的差異化配置,更形成了知識共享、技術協同、價值共創的良性循環機制,為新質生產力的孕育提供了最寶貴的生態環境。
數字賦能重塑產業發展新范式。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以技術創新驅動產業質效變革。在從“中國首座軟件名城”邁向人工智能高地的過程中,南京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產業重塑。軟件谷作為核心承載區,見證了人工智能從單點技術突破走向全鏈賦能的過程。這里集聚的數千家科技企業,正在智能駕駛、智慧醫療、工業智能等新興領域構建新的競爭優勢。AI視覺檢測取代傳統質檢,AIGC重構內容生產,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重新定義著創新邊界。
格局升維定義未來發展新坐標。南京AI產業的蓬勃發展,是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生動實踐,更是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把握主動權的縮影。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下,創新正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能力構建的深刻轉變。軟件谷的AI產業集群與蘇州的生物醫藥、無錫的物聯網等特色產業板塊相互呼應,共同構建起全省的創新矩陣。這種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以產業集群為承載形態、以生態優化為支撐體系的發展模式,不僅為區域經濟發展確立了新坐標,更在全國范圍內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新范式。
從雨花臺區到南京市,從江蘇省到更廣闊的區域,人工智能的創新火花正匯聚成照亮未來的發展之光。這昭示著,新質生產力絕非抽象概念,而是真切地體現在領軍企業與初創團隊的協同共進中,深植于技術與產業的交融共生里,貫穿于創新實踐與戰略布局的良性互動中。在這條發展道路上,以南京為代表的創新高地,正以其扎實的探索與豐碩的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寫下生動的注腳。這份源自實踐的發展智慧,必將為更多地區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寶貴的參考。(曉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