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微風拂過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前鋒鎮鄭圩村的芡實田,500多畝芡實宛如一幅生動的綠色畫卷。碩大的葉片鋪滿水面,清晨的薄霧中,工人們穿梭在其間,熟練地采摘著飽滿的果實。
今年芡實長勢很好,你看這葉面,最長能達2米,每個葉面下掛著2到3個果實,產量肯定低不了?!背贴i芡實家庭農場負責人林程鵬站在田埂上,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2017年,大學畢業后的林程鵬選擇回到家鄉,接手父親經營了20多年的芡實種植田。那時,家里的芡實銷售全靠“等客上門”,雖然品質上佳,但收購價卻遠低于市場價??吹礁赣H辛勤勞作卻收獲有限,林程鵬心里很不是滋味?!安荒苁刂脰|西還受窮”,他下定決心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帶著家鄉的芡實樣品,林程鵬開始南下跑市場。
回憶起那段日子,林程鵬不禁莞爾,“那時候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家家敲門,一次次被拒絕?!钡膱猿?,最終迎來了收獲。在蘇州,一位客戶被他的誠意和芡實質量打動,簽下了首筆長期訂單,僅第一年銷售額就有40多萬元。訂單結束后,這位客戶還主動為他介紹新客源,幫他打開了更廣闊的銷路。

隨著客戶需求的不斷增加,林程鵬在原有500畝前鋒鎮種植基地的基礎上,又在金南鎮新增了500畝芡實田。但他不滿足于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開始探索更高效的種養模式。
2021年,林程鵬開始了“芡實+小麥”的輪作種養,芡實種植期間又在田里養殖了黑魚,黑魚吃蟲,糞便肥田,這種“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模式,讓每畝地增收上百元,全年總計增加數十萬元的收入。芡實收獲后,他在肥沃的土地上旋耕種植小麥,并引入無人機進行施肥和噴藥,節省人工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效率,多元化的種養模式,最大限度挖掘了土地潛力,也帶來了更高的種植效益,這種種養模式如今被廣泛使用,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產業的擴大,也帶動了鄉鄰共同致富。

在芡實采摘期,從田間采收、分級分揀到外銷加工,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能為鄉鄰帶來收入,這些崗位大多提供了當地村民就業機會。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田野不僅是耕耘的土地,更是追逐夢想的舞臺。林程鵬表示,他將帶著新思想、新技術扎根田間,讓希望的田野結出更多豐收的果實,以實際行動詮釋“筑夢鄉村、興農有我”的理念。(融媒體中心)(葛婷婷 馮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