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明珠,七里風光。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太湖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反復強調的“國之大者”。如今,萬頃湖光盡凝碧,太湖風光漸入佳境:“顏值”更高,2024年太湖平均水質指標達到Ⅲ類,本世紀以來首次達到良好湖泊標準;旅游更旺,無錫與蘇州之間重啟“太湖水上游”,游客可在沿途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

緊盯太湖治理,無錫市人大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在市委領導下,綜合運用立法、監督等多種方式,聚焦聚力、依法履職,不斷鞏固提升太湖綜合治理成效。
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無錫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并修改完善《無錫市排水管理條例》《無錫市河道管理條例》《無錫市濕地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逐步健全筑牢以《無錫市水環境保護條例》為主體的“1+8”涉水法規制度體系,為改善太湖流域水環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通過久久為功的立法工作,守護太湖萬頃碧波。近三年來,百姓對污水集中處理滿意率連續位于江蘇省前列。太湖水質改善,還帶動區域生態價值提升,2025年春節假期太湖無錫水域周邊游客量突破155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59.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58%和27%。
緊跟形勢,持續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無錫市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系統布局重大科創平臺、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等9個方面為科技創新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明確“路線圖”,推動政府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切實退出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從根本上為太湖水環境持續改善減負。

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緊抓“根源”才能換來太湖的水清岸綠。無錫市人大常委會先后開展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江蘇省長江水污染防治條例》、《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無錫市濕地保護條例》執法檢查,運用法治方式鞏固和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從多維度助推太湖治理工作。在每年4月召開的常委會會議上,聽取審議市政府關于上一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突出水環境保護工作,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情況列入聽取審議范圍,督促政府嚴格對照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目標任務,深入推進實施《無錫市生態環境基礎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目標任務,深化多年治理成效。
2025年,針對太湖流域城鄉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無錫市人大常委會繼續開展聯動深化監督,并結合聽取審議《無錫市排水管理條例》實施情況,對當前全市城鄉生活污水治理中遇到的困難“把脈問診”,形成人大常委會審議意見和專題調研報告,推動政府部門盡快解決相關問題。無錫市人大常委會還與蘇州市、常州市人大常委會聯合開展工業污染、生活污水治理專題調研,互相借鑒有效經驗,合力推進太湖水域生態不斷向好。
守護一湖清水,流域內的每根“毛細血管”都至關重要。無錫市人大代表鄧超就是太湖流域支流的堅定守護者。

“無錫是太湖治理保護的主戰場,作為一名基層社區書記,我將從自身做起,進一步增強河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鄧超在無錫市人代會上建議,推動太湖流域重要支流洋溪河清淤工程落實。他認為,作為河長,要持續激發社區干部群眾治河護河的積極性,還要注重平時的督查和考核密度,結合環境監管網格化建設,定期巡查村級河道及排水口,讓各項制度落實不流于形式,為太湖治理持續穩中向好作出基層貢獻。
近年來,無錫市人大常委會分別將“關于加強太湖無錫水域治理專題監督的建議”“關于解決桃花山垃圾填埋場污染問題的建議”列為重點督辦建議,組織相關專業領域人大代表深入調研,收集群眾意見,助力解決有關問題。推動代表積極投身太湖治理,拓展代表聯系群眾的渠道,讓代表聽取民情、摸清“水”情。
從2007年的藍藻之痛,到實現全年Ⅲ類水質,太湖治理成功“逆襲”。晨光熹微的寧靜與落日黃昏的秀美,勾勒出太湖的動人畫卷。持續向好的太湖水質,為紅嘴鷗、“太湖三白”等多種生物棲息繁衍搭建了天堂。無錫這顆璀璨明珠,正在書寫新時代的“太湖美”新篇章。
《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 王萍、徐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