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窗見綠、流水潺潺,宿遷牛角社區的村民在花木間休閑鍛煉;游客絡繹不絕、民宿滿房,尹黃村的房車營地撐起鄉村旅游的 “紅火天”;從 “垃圾鎮” 到 “生態鎮”,耿車鎮的百姓端穩了 “綠色飯碗”……近日,江蘇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宿遷召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江蘇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更加注重統籌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是江蘇妥善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有效抓手,也是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創新實踐。2024年,江蘇出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指導意見》,明確將39個片區培育與300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一并推進,省級財政三年計劃投入89億元予以專項支持。鄉村建設一年以來的實踐脈絡與成果,顯示著當下江蘇鄉村,正在從 “一時顏值”到“長久價值”的精彩蝶變,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片區建設打破傳統鄉村建設困境。過去,鄉村建設常遇到“盆景化”難題:個別村莊打造亮點,但周邊區域滯后;環境整治短期見效,卻缺乏長效維護。江蘇的突破在于以片區為單元,打破行政邊界,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宿遷蔡集鎮牛角社區通過“路網黑化、水網連通”引入城市便利,又以“一戶一策”保留鄉村韻味;南京江寧片區以80公里旅游大道串聯12座鮮花驛站,將分散景點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帶。這種“連片打造、整體提升”的思路,讓鄉村從“單點美”升級為“全域美”,從“環境美”延伸至“服務美”“治理美”。
片區建設支撐起鄉村持久活力。江蘇片區建設拒絕“大而全”,轉而深耕“土特產”文章,通過產業鏈延伸與業態融合,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經濟優勢。宿遷耿車鎮通過綠色家居、多肉花卉、直播電商等產業聯動,既修復了生態,又創造了就業,從“垃圾鎮”蛻變為“生態鎮”;蘇南地區則以新理念賦能傳統產業,如無錫錫東片區引入市場化運營機構,發展文創設計、寵物經濟等新業態,讓老村莊煥發新活力。更關鍵的是,片區通過“農文旅融合”構建消費場景,如朱海休閑運動小鎮以漁文化為主線,整合休閑運動、研學游樂等業態,將“美麗環境”轉化為“美麗經濟”。
鄉村建設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自我造血”。江蘇的探索在于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無錫市構建“政府統籌+國資平臺+整村運營+多元主體”體系,通過“田園理想村”項目引育鄉村主理人、新農人;泰州姜堰區以“點團片”模式梯次推進,在“團”層面打破行政村界限,培育草莓產業共富團等示范團,實現從單點突進向集群發展躍升。這些實踐表明,只有通過專業化運營、市場化運作,才能避免“建設-衰敗”的循環,讓鄉村真正成為宜居宜業的熱土。
從牛角社區的 “新鄉景”,到耿車鎮的 “產業蝶變”,再到尹黃村的 “旅游紅火”,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的實踐證明:鄉村之美,既要見 “山水”,更要見 “生活”;既要謀 “當前”,更要謀 “長遠”。隨著建設的深入推進,江蘇鄉村必將以更鮮亮的生態底色、更強勁的產業動能、更濃郁的文明氣息,成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園,也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江蘇經驗”。(文/圖 袁嘉嶺 潘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