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10月21日發布2025年前三季度國內旅游市場數據情況。根據國內居民出游抽樣調查統計結果,前三季度,國內居民出游人次49.98億,比上年同期增加7.61億,同比增長18.0%。其中,城鎮居民國內出游人次37.89億,同比增長15.9%;農村居民國內出游人次12.09億,同比增長25.0%。
旅游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產業,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有重要的綜合帶動作用。今年以來,從春節假期國內出游5.01億人次,到“五一”假期國內出游3.14億人次,再到國慶中秋假期國內出游8.88億人次,我國旅游市場整體呈現火熱而有序的景象。亮眼數據不僅印證了旅游市場的強勁復蘇,更折射出文化傳承、產業升級與消費變革的深度融合,勾勒出中國文旅發展的全新圖景。
大好山河,文韻悠悠,每一座城市都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近年來,許多城市借助文化IP成功點燃文旅熱潮。西安大唐不夜城將白居易筆下的雁塔題名、詩仙李白的醉酒吟詩等散落在史書典籍中的故事,通過歌舞演藝等形式生動呈現。杭州宋城“給我一天,還你千年”,依據“清明上河圖”畫卷,再現了宋代都市的園林建筑美、民俗風情美和文化藝術美。濟南“泉水宴”,融泉韻、水韻、食韻于一體,一座城一道菜一種味道,吃出了滿滿的“文化味兒”,成為濟南獨有的文旅名片。當越來越多的文化IP在神州大地上被點亮,文人墨客們筆下描繪的“詩和遠方”終將會和美好的旅途不期而遇,這不僅讓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更好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更符合廣大游客期待,為文旅產業孕育了無限的發展機遇與廣闊空間。
中國旅游“新”潮涌動,正以多元創新勾勒“詩和遠方”的全新模樣。隨著生活水平提升與消費理念升級,人們對旅游的需求已不止于看山看水、觀光打卡,而是對文化認同、情感價值與深度體驗的渴望。在貴州省荔波縣酷玩森林景區,游客可在峭壁上品味咖啡,也可到地下洞穴享用火鍋;在河南洛陽,大型沉浸式史詩光影演藝《河圖洛書》借助現代科技將古籍文本轉化為視聽盛宴,帶領觀眾溯源河洛文明;在深圳科技館內,觀眾可在“宇宙探源”展廳漫游太空,也可在“美好生活”展廳與人形機器人對話。在創新驅動下,各地“有趣、有味”的文旅消費新場景不斷涌現,既讓我們感受到向“新”而行的旅游產業涌動澎湃活力,更在不斷探索“詩和遠方”的過程中以新業態帶來新蝶變,推動“新旅游”發展。
聯動百業,方能讓旅游消費市場持續迸發繁榮活力。“一業興則百業旺”,這一規律在文旅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十四五”以來,文旅消費的綜合帶動作用日益凸顯,演藝經濟、夜間經濟、票根經濟等十分活躍,有效延展消費鏈條,帶動交通、住宿、餐飲、零售等消費增長,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引導擴大消費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出游人次與花費均實現超20%的同比增幅,表現尤為亮眼。這一數據既體現出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推動文旅消費從“城市專屬”逐步走向“城鄉共享”,也反映出城鄉發展差距持續縮小。這份來自鄉村的消費潛力,正為旅游市場的長期繁榮注入強勁的內生動力,形成“產業聯動—消費增長—城鄉均衡”的良性循環。(山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