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的今天,“畢業即失業”的焦慮困擾著眾多學子。今年7月起,一場名為“就業培訓直通車”的創新實驗在南京進行——鼓勵未就業畢業生走進技工院校“回爐”再造,并承諾“包就業”。這趟直通車究竟開往了何方?學員們有沒有順利上崗?在首批培訓陸續結束之際,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食品專業學子變身AI營銷達人
10月21日,蘇州大學計算機專業2025屆畢業生金典,正式入職華為研究所的數據分析與芯片測試崗位。而就在三個月前,他還在為求職方向感到迷茫。轉折點來自他參加的南京交通技師學院組織的“就在南京”就業直通車,該崗位正是由培訓班老師精準推薦而來。
金典的成功并非孤例。在江蘇未遲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已入職一個多月的駱建升。本科學習食品專業的他,憑借對計算機和AI應用的濃厚興趣,放棄了知名食品企業的offer,報名參加了在南京技師學院舉行的出海跨境電商培訓。“培訓的內容都是我感興趣的,上手特別快。”如今,小駱已是一名自信的跨境電商搜索引擎營銷專員,能獨立運用ChatGPT等工具為客戶設計搜索關鍵詞和宣傳文案,并獲得了客戶認可。
與駱建升同期入職的還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的璞美燦,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畢業后,通過培訓成功轉型為網頁視覺設計師,找到了自己一直期待的“薪資體面、有雙休、有前景”的工作。
江蘇未遲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呂游介紹,在國內企業跨境出海需求旺盛的背景下,高校相關專業人才供給不足,而大學生理論基礎扎實,經過精準的技能培訓后,能迅速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堅持到培訓結束的20名學員目前已全部入職。
記者采訪發現,參培學員中,超過一半學員非本專業出身。
“直通車”前有人下車有人怯步
來自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統計顯示,計劃中的六個培訓班目前已經開了五個。目前已經結束的4個班中有96名受訓學員培訓結束后簽約入職,沒有入職學員中大部分是在培訓期間找到了其他工作主動離開,比如南京林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尤萬卿在學校輔導員的推薦下入職了LG電子南京公司的軟件開發部;來自安徽安慶的張穎入職了南京一家通訊器材公司。
培訓結束后依然沒有入職的少數幾位學員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培訓班,記者也進行了采訪。
南京一所知名工科高校畢業生小李就是其中一位。“本以為只要參加培訓就可以入職,沒想到最后還要筆試,我感覺肯定考不過就沒有參加。”目前小張在家自學網頁設計重新尋找機會。另一位師范類本科學員則表示,培訓下來感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與自己大學里的專業跨度有點大,擔心無法勝任未來工作,準備另謀出路。
對此,負責該項目就業對接的南京軟通動力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海音說,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性強,培訓課程是基于絕大部分高校課程情況設計的,學員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基礎參差不齊。“其實學員們可以更大膽一些,無論如何該去試一試,不試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據介紹,為幫助學員們就業,培訓老師們還點對點為未就業學員推薦了很多華為鴻蒙系統上下游企業招聘信息,盡量能給學員們提供更多幫助。
“學歷偏見”擋不住畢業生技能興趣
除了學員自身的因素,該項目在推進過程中還面臨更深層次的社會觀念挑戰。活動主辦方、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朱清怡表示,許多高校對送畢業生到技工院校培訓心存芥蒂。
據了解,南京交通技師學院在對接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學員時,學校曾出面對接隔壁一所初次就業率并不高的普通高校,但遭明確拒絕。對方認為讓畢業生到技工院校培訓“會影響學校聲譽”。更有甚者,在首批學員被媒體報道后,有學員的母校老師特地要求人社部門隱去校名,覺得“有點丟人”。
“這種學歷偏見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朱清怡坦言,項目的持續急需打破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陳舊觀念。
此外,崗位籌集也是一大難題——一個專業要成班至少需要10個以上同類型的崗位,而能提供如此多崗位的多為大型企業,但大型企業通常自己擁有完整的培訓體系,人社部門往往需要整合多家中小企業才能滿足開班需求,他們希望更多企業拿出崗位主動對接。
“雖然這樣,但就業培訓直通車仍將義無反顧地開下去。”朱清怡堅定地說,高校畢業生就業關涉千家萬戶,技工院校每一個專業背后都有三個以上的校企合作單位,這些用人單位在招一線工人的同時,經常有很多大學生崗位需求。大學生文化底子好,接受能力強,只要不局限于自己的專業,輔以適當的技能培訓,很容易找到工作。
今年8月,“就業培訓直通車”新一期培訓在南京烹飪學校悄然開班,18名畢業生培訓合格后將全部入職BCO豆庫南京餐飲各大連鎖店。10月22日下午5點記者采訪該班時,江蘇經貿技師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畢業生吳紀龍正和同學們一起美美地品嘗自己做青咖喱雞。“我們因為喜歡美食走到一起,目前已經學了35道西餐,大家都對西餐主廚的工作都充滿期待,”吳紀龍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黃紅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