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會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這一宏偉藍圖既立足當下實際,又錨定未來方向,為新時代新征程的發展指明了路徑,更呼喚著每一個奮斗者錨定目標、勇當先鋒,在各自崗位上書寫實干篇章。
發展是硬道理,高質量是硬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現代化產業體系則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這意味著發展不能再走粗放擴張的老路,而要向提質增效的新路邁進。從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到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到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固本升級”與“創新育新”并舉。廣大黨員干部應聚焦核心技術攻關,擺脫路徑依賴,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讓實體經濟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讓高質量發展的成效體現在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上。
創新為鑰,自立為魂。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尤為關鍵。“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任務,直指科技發展的痛點難點。創新不是孤立的單點突破,而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發力,是數字技術與千行百業的深度賦能。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到生產線的技術轉化,從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到數字中國的全面建設,科技自立自強需要久久為功地堅持。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黨的干部應扎根基礎研究領域,勇闖“無人區”;企業需加大研發投入,爭當創新主體;政府要搭建創新平臺,完善激勵機制,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讓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改革破局,民生為本。全面深化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而改善民生則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的目標,彰顯了“改革為民”的鮮明導向。改革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在收入分配、教育醫療、養老保障等領域持續發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處理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活力與社會創造力。民生改善也能反哺發展,通過將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釋放內需潛力,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無論是健全醫療醫保醫藥協同機制,還是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每一項民生舉措都是改革的落腳點,也是發展的增長點。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從鄉村全面振興一線的基層干部,到車間里精益求精的技術工人;從守護生態的環保工作者,到維護安全的基層民警,每個崗位都是奮斗的舞臺。廣大黨員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把宏偉藍圖分解為具體任務,把目標要求轉化為實際行動。唯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以“排頭兵”的姿態主動作為,才能把“十五五”規劃藍圖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成果。(唐代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