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彭章霞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十五五”規劃建議將“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置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框架下,并從制度建設、住房供給、房屋品質、風險防控等方面作出部署,進一步凸顯了房地產行業的居住屬性和民生定位。
過去20多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總體呈現上升態勢,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的底層邏輯已發生變化:從總量短缺轉為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供給不足。為適應新形勢,從中央到地方,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基本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住有所居”取得新進展。
“十四五”以來,全國累計銷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積約50億平方米;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舊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萬套(間)、惠及3000多萬群眾。這些扎實的數據,為“十五五”時期房地產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那么,圍繞“高質量”這個關鍵詞,有哪些發力點呢?
“完善制度”擺首位。“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開發、融資、銷售等基礎制度。實招有不少:開發方面,項目交付前,嚴禁投資人違規抽挪項目公司銷售、融資等資金;融資方面,建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實施項目“白名單”制度,保障商品住房項目建設交付;銷售方面,有力有序推進現房銷售,做到“所見即所得”。隨著這些制度逐步完善,一個權責清晰、風險隔離、監管有效的房地產金融和經營新秩序有望建立起來。
“優化供給”為抓手。釋放市場潛在需求,要從供需兩端著手進一步激活房地產市場。先談供給結構,保障性住房供給相對不足,大城市房價高,新市民、青年人住房負擔較重;再看住房需求,改善性住房需求持續升級,居民對提升居住品質的愿望更為強烈。應當看到,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仍有發展空間。“優化保障性住房供給,滿足城鎮工薪群體和各類困難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也好,“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給”也罷,每個城市要用好手中的調控自主權,精準科學施策,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提升品質”是關鍵。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是實現居民“住有優居”的重要舉措。隨著今年5月1日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范》施行,“好房子”標準加速落地。北京優化計容方式,引導住房品質提升;江蘇、浙江等地針對新建住房品質提升發布技術導則;福建、安徽打造保障性住房“好房子”樣板……多地因地制宜建設“好房子”,為房地產市場注入新動力。對企業而言,未來五年的競爭賽道將從規模、速度和價格,轉向產品力、科技力和服務力的比拼。房地產市場的品質提升,也將是一個覆蓋新房和存量房、涉及硬件和軟件的系統性工程。
房地產發展,民生是最終落腳點。無論是新房子還是老房子,都要努力變成“好房子”。家家戶戶幸福生活、老老少少開心快樂,就是人間美景。未來,這美景會越來越靚麗。(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年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