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冰
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破解發展難題的根本密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列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提出“十五五”時期“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為新征程上的改革工作錨定航向。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唯有在重點領域精準發力、縱深推進,才能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國的獨特優勢,而統一大市場建設正是釋放這一優勢的關鍵。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直指“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切中了資源流動不暢的核心癥結。制度統一是破局的基礎支撐。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歷經4次修訂,事項數量由2018年版的151項縮減至2025年版的106項,縮減比例約30%;養老、醫療等多個領域一批準入限制得到有效放寬,“非禁即入”的市場環境逐步形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同步提速,我國絕大部分商品和服務都已實現市場定價、自由流動;一批標志性的重要領域改革舉措加快推進,南方電網、國家電網首次跨電網經營區電力現貨交易達成,標志著全國統一電力市場聯通機制全面建立……近年來,從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到社會信用、質量標準,我國不斷推動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未來還需突出問題導向,持續整治“內卷式”競爭,以規則統一、配置高效讓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分釋放。
經營主體是經濟運行的“細胞”,其活力直接關系發展質效。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最新數據印證了改革的初步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設經營主體1327.8萬戶,其中民營企業434.6萬戶、外資企業3.3萬戶,同比分別增長4.6%和4.1%;全國登記在冊“四新”經濟企業達2536.1萬戶,同比增長6.6%,占企業總量的40.2%,彰顯了創新的澎湃活力……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各類經營主體發展的“空氣”和“土壤”。今年5月2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首次將“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深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十四五”期間以市場化方式重組6組10家企業,新組建、設立9家中央企業,形成了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未來,要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一手抓深化國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企業,一手抓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創造更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
前進道路上,“難啃的硬骨頭”還有不少。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不斷破解“卡脖子”難題;破解城鄉融合壁壘,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提出300多項改革舉措。面向“十五五”,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錨定新的宏偉目標,圍繞全國統一大市場、要素市場化配置等部署一系列重點領域改革任務,明確“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以制度創新打通發展堵點、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關鍵性支撐。在新的起點上,只要保持戰略定力,以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的勇氣,直面矛盾問題不回避,鏟除頑瘴痼疾不含糊,應對風險挑戰不退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能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山高水長不辭其遠,披荊斬棘不改其志。改革之路從無坦途,“十五五”時期的改革使命更重、要求更高。從統一大市場的“破壁壘”到經營主體的“激活力”,從要素配置的“提效率”到營商環境的“優生態”,唯有以系統觀念統籌推進,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持續以改革破解發展難題,才能讓改革突破轉化為發展實效,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筑牢制度根基,讓現代化新征程更有底氣、更具活力。(王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