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中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也是一個國家走向未來的基石。江蘇,這片兼具吳韻漢風與現代化氣息的沃土,正以其生動的實踐,為我們展現了如何讓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精彩篇章。
深挖傳統之“源”,為創新創造厚植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激發創新活力,首先要“返本開新”,蘇州沒有讓古典園林、昆曲、蘇繡等世界級文化遺產停留在博物館里,而是通過一場名為“數字蘇州”的煥新工程,讓它們“活”在了當下。通過VR技術,全球的游客可以“云游”拙政園;通過與現代舞美結合,昆曲《浮生六記》在小劇場里贏得了年輕觀眾的滿堂彩;蘇繡大師則與時尚品牌合作,讓千年絲線繡出了國際T臺上的華服。這深刻表明,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旦被創新的鑰匙激活,便能綻放出跨越時空的魅力。
敞開時代之“門”,為創新創造營造沃土。文化創新需要一片開放、包容、健康的沃土。南京與蘇州著力打造的“最優營商環境”,同樣覆蓋了文化創意領域。這里建立了從孵化器到產業園區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為青年文創團隊提供資金、場地和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這里擁有一種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從南京秦淮河畔的戲劇節,到蘇州金雞湖畔的雙年展,各種前衛、實驗的藝術形式都能找到展示的舞臺。這種“放水養魚”而非“竭澤而漁”的思路,使得各類文化主體敢于做夢、勇于創造,形成了百川入海的壯闊景象。
點燃人民之“力”,為創新創造匯聚江海。人民是文化創造最磅礴的力量。江蘇的成功,在于它成功地將文化創新的種子播撒到了民間。在“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建設中,“文化賦能”已成為普遍共識。揚州通過恢復“三把刀”等傳統技藝的傳承生態,讓普通匠人成為非遺主角;徐州依托漢文化資源,發動市民參與漢服設計、漢禮展演,讓歷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文化賦能”在無錫的元宇宙產業和常州的新能源之都建設中得到跨界體現。青年工程師與動漫設計師合作,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大運河文化的展示;淮安將偉人精神、運河文化、淮揚美食等獨特IP,轉化為驅動文化創新的“三駕馬車”,為“紅色文化與地域特色激發創新活力”提供了又一范本。江蘇各地市紛紛出臺政策,支持青年在數字文化、動漫游戲、短視頻等領域創業,讓“網絡原住民”一代用最熟悉的方式,講述最江蘇、最中國的故事。
從蘇州古城的人文經濟學,到南京、蘇州的創新生態圈,再到江蘇各市縣的全民共創,江蘇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關鍵在于盤活傳統資源、營造開放生態、激發人民主體性。當文化自信扎根于深厚的傳統,成長于包容的環境,綻放于人民的智慧,我們就能匯聚起無可阻擋的文化江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當以更堅定的信念、更開放的胸襟、更務實的舉措,讓中華文明在時代的激蕩中,鑄就新的、更加璀璨奪目的輝煌。(孫瑤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