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鹽城,黃海潮聲與風電葉片轉動聲交織,零碳產業園里綠電專線平穩輸送,濕地灘涂上候鳥嬉戲覓食……這幅工業與自然共生的綠色畫卷,正是鹽城高質量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生動寫照。
作為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設的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十四五”期間,鹽城不只是簡單“追風逐日”,而是以系統化的戰略布局,從零碳產業園破題,向綠色產業聚力,靠生態優勢賦能,將綠色低碳融入產業基因、城市肌理和生態本底,交出一份兼具“含金量”與“含綠量”的發展答卷。

零碳引領
“綠色園區”創新示范
2023年,鹽城成功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2024年,鹽城出臺國家碳達峰試點(鹽城)實施方案,積極扛起責任擔當,勇當“碳路先鋒”。
圍繞能源清潔化、產業綠色化、設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的“五化”目標,鹽城在射陽港零碳產業園、濱海港零碳產業園、大豐港零碳產業園鋪展零碳實踐藍圖,以差異化路徑探索綠色轉型的“鹽城模式”。

濱海港零碳產業園立足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的資源優勢,走出一條“綠電+冷能”的特色發展之路。作為全國最大的LNG儲備基地,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每年可處理600萬噸液化天然氣。其氣化過程中釋放的巨量冷能被充分利用——通過建成的冷能交換中心,冷能被輸送至凍干果蔬加工車間、冷水養殖基地、冰雪主題樂園和智算中心,推動單一能源供應向復合型冷能經濟拓展。
大豐港零碳產業園的智慧管控中心內,巨幅屏幕上企業實時用電量、綠電占比、碳排放數據動態刷新,輕點屏幕即可生成精準碳盤查報告。園區創新打造“綠電+氫能”特色模式,通過專用線路實現綠電從發電端到企業用電端的全鏈路獨立溯源,這一創新實踐成功獲得英國標準協會(BSI)權威認證。
射陽港零碳產業園則另辟蹊徑——聚焦“綠電+新型電力系統”,全力培植風電裝備、海工裝備、新型電力裝備等產業集群,下線了我國首套可回收熱固性樹脂風電葉片。目前,園區已實現近海風電70萬千瓦、陸上風電60.73萬千瓦、光伏10.8萬千瓦的綠電接入,正打造長三角首個全綠電零碳示范園區。
三個不同的發展路徑,卻共同指向一個綠色的未來。
2024年,鹽城發布我國沿海地區首個零碳產業園建設地方標準,并參與制定江蘇省地方標準《零碳園區建設指南》;光伏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入選國家試點,獲省產品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簽發認證證書26張;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落基山研究所等18家碳服務國際機構成功入駐,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制定行業標準”,鹽城三大零碳產業園已全部實現可溯源綠電接入,工廠車間里的每一度電都躍動著綠色增長曲線。這些園區早已超越單純的生產基地定位,正逐步形成集能源供給、產業集聚、技術創新等于一體的新型零碳生態圈。
追風逐光
“綠色動能”奔涌不息
582公里的綿長海岸線,海上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達每秒7.6米,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3000至3600小時,使鹽城成為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海上風場之一和光伏發電的理想之地。2021年4月,鹽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004.76萬千瓦,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擁有“風光”,鹽城不斷刷新區域能源發展紀錄:
2025年9月,鹽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2047萬千瓦,今年1至9月份,新能源發電量267.7億千瓦時,連續15年位居全省首位,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2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用好“風光”,鹽城正從“發電賣電”的初級階段,向綠色能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產業集群發展階段邁進。
近年來,鹽城全力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不斷強鏈補鏈延鏈,實現產業規模和開發規模“兩個翻番”和“兩個破千”的歷史性跨越。2024年,鹽城牽頭申報的鹽常宿淮綠色光伏先進制造業集群,成功入圍工業和信息化部評定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填補鹽城市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空白。
海上風電方面,鹽城已構建起涵蓋“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的完備產業鏈,集聚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等整機龍頭企業。目前,鹽城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占全國40%以上,葉片產能占全國20%,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產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綠能版圖中,光伏領域同樣表現亮眼。集聚阿特斯、晶澳、通威股份等光伏行業全國前十強企業中的八家,以及一大批配套產業領軍企業,形成覆蓋硅片、電池、組件、輔材、智能設備等關鍵環節的完整產業鏈。
此外,依托豐富的太陽能年輻射資源,鹽城還創新發展具有沿海特色的以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產業園區分布式光伏為主的光伏開發新格局。
生態筑基
“綠色家底”愈加厚重
綠色是鹽城的鮮明底色。
2023年9月,首屆全球濱海論壇會議落地鹽城,讓這座城市成功躍上國際舞臺。時隔兩年,2025全球濱海論壇再次在鹽舉行,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代表齊聚一堂,共赴濱海生態保護、綠色低碳發展和國際交流合作的未來之約。
兩次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向世界遞上“綠色發展”新名片,也讓鹽城的開放格局從區域協同延伸至全球鏈接。
作為全國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雙國際名片的生態之城,鹽城打破傳統觀光模式,大力發展“濕地+”“生態+”產業,將沉睡的自然寶藏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優勢。

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有149種鳥類在此繁衍,依托濕地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年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帶動近百名村民創業就業;荷蘭花海以四季花景吸引游客,年接待量超300萬人次,通過“農旅+種球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周邊8個村、3000多農戶年均增收3萬元……2024年,鹽城接待境內外游客5614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近600億元。對比2021年的2672.27萬人次,三年間游客接待量增長超一倍。旅游數據的跨越式增長,見證著鹽城生態魅力的持續釋放。
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價值”的實踐,在鹽城得到不斷豐富:率先制定全國首個陸海生態產品統籌核算技術標準,全市生態資產存量價值已達19.9萬億元;條子泥濕地完成全國濱海典型鹽沼碳匯交易,實現碳匯量6600噸,交易額150萬元;率先構建起“藍碳銀行”交易體系,推出全國首單“濕地碳匯貸”融資逾億元;將“鹽田稻米”“濕地碳匯”等生態品牌與麋鹿、丹頂鶴串聯,打造世遺文旅產品IP……
一個個跳動的數據,一項項躍升的指標,鹽城以綠色為筆、以實干為墨,在發展長卷上寫下生動的綠色篇章。面向未來,這座被綠色滋養的城市,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持續前行,為全國乃至全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供更多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