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過自己的照片被朋友惡搞做成表情包發到網上的經歷?要注意啦!惡意p圖可能會傷害他人的自尊心,嚴重的話甚至會侵犯他人的名譽權和肖像權!”11月7日下午四點半,揚州市竹西中學的報告廳里,700余名初二年級學生整齊端坐,目光投向講臺,隨著揚州大學法學院普法宣講團志愿者陳欣的話音落下,一堂別開生面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課正式開講。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生活的今天,青少年“觸網”年齡不斷降低、上網時長持續增加,隨之而來的網絡沉迷、信息泄露、網絡欺凌、不良信息侵蝕等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如何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網絡素養、構建全鏈條防護體系,已成為一道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
2021年,揚州開設了青少年網絡法治公益課堂。從城市校園到鄉村學堂,從本地社區到千里之外的新疆牧區,由揚州市委網信辦聯合揚州大學法學院精心打磨的“一堂課”,已經覆蓋揚州近40萬青少年群體。這堂課的背后,是揚州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面臨諸多現實難題的深度思考與系統實踐:面對網絡依賴普遍、網絡侵害隱蔽、家庭引導乏力等挑戰,揚州選擇以一堂課為支點,撬動預防、保護、教育全鏈條協同,為新時代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揚州樣本”。
“一堂課”的誕生:回應時代之問的“精準破題”
“未成年網民使用手機上網比例高達91.3%,玩手機游戲的比例達62.8%,且逐年上升。”共青團中央的一份調查報告,道出了當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嚴峻現實。在揚州,不少家庭同樣面臨“談機色變”“談網色變”的困境。朱自清中學教師段玉梅至今記得三年前那個深夜的緊急求助:學生小朱為搶奪手機,情緒失控如“炸毛的小獸”,父子間的“手機戰爭”已然白熱化。“這不是個例,568名參與調研的學生中,有中度以上網絡依賴現象的達26.1%。”段玉梅的調研數據,印證了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問題的普遍性與緊迫性。
更令人揪心的是網絡侵害的隱蔽性與危害性。去年8月,某中學高二學生小宇(化名)遭遇“開盒”侵權,姓名、班級、家庭住址甚至日常照片被惡意掛到校園表白墻,伴隨而來的惡意評論讓原本活潑的他變得沉默寡言。“孩子回家就躲進房間里,我們聯系表白墻運營者刪除內容,卻始終沒有回應。”小宇母親張女士的無助,是眾多受害家庭在面對新型網絡侵害時缺乏應對能力的縮影。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能只停留在‘堵’和‘禁’,更要做好‘疏’和‘導’。”揚州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委網信委副主任張長金表示,面對青少年網絡素養薄弱、網絡侵害頻發、家庭引導缺位等多重難題,單純的執法整治難以根治問題,必須構建“預防為先、教育為主、多方協同”的長效機制。2024年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為地方實踐提供了法治遵循。在此背景下,揚州市委網信辦聯合市教育局啟動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i芽行動”,網信、教育、揚州大學法學院簽訂了三方共建協議,一堂面向全市青少年全新的“網絡保護普法課”應運而生。
“這堂課不是簡單的法律宣講,而是精準對接青少年需求的‘定制課程’。”揚州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李蘊哲介紹,團隊耗時三個月,深入20余所中小學開展調研,收集學生、家長、教師意見建議千余條,最終形成了一套包含“案例解析、互動體驗、實踐操作”的立體化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涵蓋個人信息保護、網絡沉迷預防、網絡欺凌應對等六大模塊,既有“免費領取游戲皮膚”等常見詐騙案例的拆解,也有《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核心條款的通俗解讀,更設計了模擬法庭、隱私保護紅綠燈游戲等互動環節,讓青少年在玩中學、在學中悟。
“原來把同學的照片隨便發上網,可能侵犯隱私權!”“遇到網絡欺凌,要記住這三步:截圖取證、及時舉報、告訴家長老師!”在竹西中學的這堂課上,志愿者通過情景劇演繹網絡侵權場景,用動畫短片解讀法律知識,學生們踴躍舉手、積極互動。在場的學生紛紛表示:“這堂課比動畫片還好看,我學會了怎么保護自己,以后要做‘網絡小衛士’!”
“一堂課”的延伸:從“單點授課”到“全域覆蓋”
“同學們,你們看這把漆扇上的紋路,是用天然顏料在水中暈染而成的,就像我們的個人信息,一旦泄露,就會像顏料擴散一樣,帶來很多危險……”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天津南路社區的活動現場,揚州大學法學院普法宣講團志愿者一邊指導小朋友們制作揚州非遺漆扇,一邊講解個人信息保護知識。這場將非遺與網絡普法相結合的特色課堂,是揚州“百場公益課堂”走出本地、服務更廣青少年的生動實踐。
2024、2025年暑期,“揚法之聲”網絡普法宣講團利用大學生返鄉契機,啟動“E法同行”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將這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課”帶到了新疆烏魯木齊的社區、高郵菱塘回族鄉的鄉村學堂。在高郵菱塘回族鄉,志愿者們通過調研發現,當地留守兒童網絡法治素養薄弱,且缺乏專業普法人員。針對這一問題,揚州創新推出“兒童主任+高校講師團”雙軌機制,為8名“兒童主任”頒發聘書,由他們常態化開展留守兒童普法宣傳,再由高校志愿者定期開展集中授課,形成“一個孩子帶動一群伙伴”的鏈式傳播效應。
“以前不知道孩子上網會有這么多危險,現在有了‘兒童主任’和志愿者的講解,我們也學會了怎么引導孩子安全用網。”菱塘回族鄉留守兒童家長馬女士說,志愿者們用“嘮家常”的方式講課,通俗易懂,孩子聽得進、記得住。截至目前,這支普法團志愿者已線上線下累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普法活動300余場,讓這堂“網絡保護普法課”真正實現了全域覆蓋。
除了空間上的延伸,這堂“課”更實現了形式上的多元創新。在揚州市青少年網絡文明素養基地,學生們戴上VR設備,沉浸式體驗“網絡詐騙陷阱”;在“跟著地圖學法”研學活動中,孩子們沿著《揚州市網絡普法地圖》指引,完成網絡安全知識問答;線上平臺上,“童話法庭晚間小課堂”“法治名師云課堂”等品牌欄目持續更新,《網絡普法三字歌》《走開,網絡暴力》等創意作品廣為傳播,讓青少年隨時隨地都能“上課”。
據了解,為了讓課堂更具吸引力,揚州還推出形象IP“網信小藍”——一只承載清朗網絡使命的藍色兔子,還以此IP設計年輕人喜愛實用的法治文創用品,如卡套、徽章、筆等,讓網絡保護理念更易被青少年接受。在新華中學的課堂現場,拿到“網信小藍”系列文創的學生們愛不釋手,紛紛表示要做陽光健康的“網絡小達人”。
“一堂課”的支撐:全鏈條協同的“揚州實踐”
40萬青少年同上一堂課,背后是揚州為應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復雜性問題所構建的“四梁八柱”。“一堂課能走深走實,離不開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的全鏈條支撐,更離不開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多方協同。”揚州市委網信辦主任崔道鋒表示,揚州始終堅持高位謀劃,將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作為重要民生工程,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改革事項清單,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立法先行。揚州在全省率先推動修訂《揚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將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納入地方性法規,明確網絡素養培育、網絡環境治理等要求。同時,聯合14家部門制定《揚州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機制實施方案》,創新建立“網教同向”協同育人機制,圍繞網絡環境凈化、內容培育、權益保護等五大類策劃30項重點任務,為這“一堂課”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有了法規和方案的支撐,我們的普法宣傳更有底氣,也能更好地聯動各部門形成合力。”揚州市委網信辦副主任沈娟娟說。
執法攻堅。以“清朗”行動為抓手,揚州開展“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E路護苗”等專項行動,開辟舉報專區,集中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針對小宇遭遇的“開盒”,揚州市委網信辦接到家長求助后,第一時間指導家長留存證據并向平臺投訴舉報,僅用2小時就清理了侵權內容,事后學校班主任、心理老師也及時給予小宇關心和幫助。
司法護航。網信、公安、法院、檢察等部門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對侵害未成年人的網絡違法犯罪“露頭就打”。依托強制報告、綜合履職,檢察機關移送涉網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線索21件,審結未成年人利用電信網絡實施犯罪38件。同時,對罪錯未成年人落實“教育、感化、挽救”方針,開展定制式幫教矯治。“司法不僅是懲罰犯罪,更要守護未成年人的成長。”揚州市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主任朱鈞介紹,通過“一案一策”的幫教方案,幫助多名涉網絡犯罪的未成年人回歸正途。
校家社協同。朱自清中學開發網絡素養校本課程,開展“21天手機管理計劃”,幫助568名有網絡依賴的學生改善狀況;“揚老師”潤心工作站開通線上咨詢,1869次咨詢中266次直指網絡保護問題,為家庭提供專業指導;“好網角”工程覆蓋全市83個鄉鎮(街道),這個暑期多場“好網角 好少年”活動走進社區愛心暑托班,151個信息點、近2500名志愿者成為基層網絡保護的“前哨”……揚州市教育局局長殷元松表示,“揚州作為‘全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借助校家社協同育人之力推動網絡文明教育、數字素養提升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向同行,讓每一株‘幼苗’都能在數智化浪潮中向陽生長。”
鈴聲響起,竹西中學的這堂課落下帷幕,記者看到學生們臉上洋溢著解惑的滿足。當前,面對互聯網發展帶來的短視頻沉迷、網絡詐騙手段升級等新挑戰,這場覆蓋40萬青少年的“網絡保護普法課”,不僅是一次網絡時代行為和知識的標正與普及,也是一場法治的浸潤、一種責任的傳遞。這堂關于成長與守護的“課”,可以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種下法治的種子,陪伴他們在數字時代健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