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李林
當前,全黨全國上下正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熱潮。理論宣講作為傳播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凝聚思想共識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是打通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傳播“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此次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不僅是理論的傳遞,更是吹響行動的號角。廣大黨員干部要當好全會精神的“宣講員”,深入淺出講透全會精神,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基層實踐中綻放時代光彩。
在宣講內容上“走深”,讓全會精神宣講在“接地氣、沾泥土”中更富感染力。理論宣講若脫離群眾話語體系,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傳播好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大眾化、通俗化?!秉h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內涵豐富、意義深遠,涉及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廣大黨員干部要當好全會精神的“翻譯官”,用帶著露珠、沾著泥土的語言來傳遞黨的聲音。一方面,要真正沉入基層一線,善用“家常話”講清“大道理”,用“小故事”詮釋“大情懷”,以群眾看得見的變化、摸得著的實惠解讀“十五五”規(guī)劃的深遠意義,把全會精神轉化為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生活語言。另一方面,要實施“分眾化、差異化”宣講策略,深入了解并掌握不同領域、不同行業(yè)、不同群體的特點需求及關注重點,把全會精神講在點子上、落在關鍵處。
在宣講形式上“走新”,讓全會精神宣講在“鼓干勁、冒熱氣”中更具吸引力。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直接決定著宣講的覆蓋面與吸引力,唯有善于運用新形式、新媒體、新載體,才能讓理論宣講煥發(fā)時代光彩。廣大黨員干部要注重搭建平臺,把理論宣講臺從會議室搬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qū)廣場,分眾分時開展“精準滴灌”宣講,打破“一人講、眾人聽”的單向灌輸模式,通過“群眾提問”“建言獻策”等環(huán)節(jié)開展互動,把宣講工作與鄉(xiāng)村振興、社區(qū)治理等結合起來。要主動順應數字化潮流,善用新媒體平臺,打造“指尖上的宣講課堂”,將宏大敘事轉化為微觀故事。要創(chuàng)新運用“理論+文藝”“故事+宣講”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善于從火熱實踐和日常生活中挖掘鮮活素材,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要義,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全會精神,推動理論宣講“出新”更“出彩”。
在宣講成效上“走實”,讓全會精神宣講在“聚人氣、匯民力”中更顯生命力。理論宣講的最終目的,是推動全會精神從“紙上”落到“地上”,讓群眾感受到宣講帶來的實際變化。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效果導向、聚焦民生實事,講述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生動實踐、攻堅克難的奮斗歷程,并將宣講現場作為傾聽民聲、匯集民智的重要渠道,及時收集群眾意見建議,把群眾的“小心愿”作為改進工作的“風向標”,精準捕捉群眾對就業(y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領域的共性關切,將其轉化為改進工作的具體措施,以生動的宣講贏得受眾、凝聚群眾、溫潤人心。要以群眾滿意度為標尺,緊盯群眾煩心事、日常事,將宣講成果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能復盤”的辦事實踐,從而增強群眾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推動宣講內容與群眾期盼同頻共振,確保全會精神在基層沃土中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