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萬億看沿海,江蘇南通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在276公里海岸線上,這些“藍色家底”正加速轉化為發展海洋經濟的獨特優勢,產業鏈與創新鏈共融共舞,高質量發展的“含海量”越來越高。近年來,南通緊緊抓住海洋經濟發展的機遇,出臺了“向海12條”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措施,強化沿海與沿江之間聯動發展,做足“沿江創造+沿海制造”的文章,同時培大育強海洋裝備、先進材料、新型能源三大地標性產業,著力建設江蘇省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在通州灣示范區,總投資約500億元的藍海新材料項目正如火如荼地推進。作為目前中石油在亞洲投資建設體量最大的單體項目,其生產的高端聚烯烴新材料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醫療衛生、汽車、光伏等領域。項目建成后將串聯起新材料產業集群,為通州灣聚力打造千億級工業新城提供有力支撐。藍海新材料(通州灣)有限責任公司控制管理部部長任志偉介紹:“公司核心的100萬噸乙烯裂解裝置,采用全球領先的綠色低碳工藝,生產的高品質乙烯將直接用于制造更輕的汽車、更高效的光伏材料和更高端的航空航天新材料。”
通江達海的獨特區位賦予了南通發展海上風電產業的先天優勢。在海力風電啟東基地,依托頂尖的吊裝能力與出運條件,企業堅定踐行“邁向深藍、走出海外”的“兩海戰略”,構建了“制造、存儲、儲運”一站式閉環體系,在深耕國內市場的同時,加速向全球深遠海風電市場進軍。海力風電(啟東)公司負責人張宏建表示:“目前在建的國內最大深水的導管架項目,是國內首個邁向深遠海的風電標桿項目,該項目離岸距離約80千米,水深51-53米,規劃安裝42臺單機容量12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公司承接了該項目大部分導管架智造業務。”
深海裝備需要強大的能源輸送網絡。在中天科技海纜生產基地,一座高達143米的“產業高塔”格外醒目——塔內搭載兩條立式全進口VCV交聯生產線,而被譽為“光電纜之王”的海纜核心組成件,正從這里源源不斷地產出,為海上風電場打造“能源動脈”。隨著全球能源結構向清潔化、低碳化加速轉型,中天海纜推出超高壓直流海底電纜,最大輸電距離提升百公里以上,為遠距離、大容量的海洋電能輸送提供關鍵支撐。依托全球領先的超高壓海底電纜系統技術,中天海纜深度整合智能化產線、工業機器人、智能倉儲與 AI 質檢系統,構建起全流程數字化質量監控體系,以技術硬實力保障海纜產品的高可靠性。
在技術門檻極高的海底光纜領域,中天科技建立了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每根海纜都有唯一“身份證”,從原料到敷設全程可追溯;在模擬高壓與洋流環境下進行極限測試,確保25年壽命內零失效。同時,中天科技將綠色制造理念融入質量管理,將能耗、回收率等綠色指標納入質量考核,以行動詮釋新時代企業的質量擔當。當前,中天海纜正通過技改升級,提升深海油氣用臍帶纜等核心產品的產能。中天科技海纜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洪亮說:“公司從今年開始籌備新一輪技改,旨在提高現有裝備技術和升級生產產能。技改前,以高壓海底電纜為例,我們年產500千伏高壓海纜可達1000公里,在此基礎上,可產出數百公里的特種海纜,包括動態海纜、臍帶纜等。”
產業鏈的頂端是創新研發。南通立足自身優勢產業,加快產學研合作,與東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知名高校院所開展合作共建,讓海洋新質生產力活力迸發。
東南大學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作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正與中天科技等重點企業共建實驗室,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南通涉海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記者在東南大學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看到,各中心把最好的裝備和資源都投入到了實驗室中,100平方米左右的實驗室中,可以擺下磁場調制發電機、模擬真實海況的波浪發電平臺、水下高壓直流電源系統等多個研發平臺。去年5月揭牌成立的東南大學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如今已是“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扎根本地,研究院和中天科技共建了海洋能源與信息傳輸實驗室,與龍源振華共建新質海工裝備中心等,研究院已立項46個產學研項目,組建近300人的高學歷科研團隊,科研經費超5000萬元。
產研協同、平臺賦能也進一步滋養海洋新質生產力。目前南通擁有海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283家,建成涉海科創平臺4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6個,國家級海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個、省級7個,初步形成以“兩院一中心”為核心的涉海科創格局。
一系列舉措擲地有聲——在江蘇率先籌備成立海洋發展局,出臺臨海地區空間和產業規劃,加快涉海項目招引建設、提升海洋科創能力,培優做強海洋產業,沿海正成為邁向“下一個萬億”的最大增量。2024年,南通實現海洋經濟生產總值2606億元,占據江蘇省1/4份額。2025年,南通將培育形成10家以上特色園區,涉海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400家,涉海“四上”單位超1800家,推動涉海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從新材料到高端裝備、從海纜傳輸到科研創新,南通正構建起向海圖強的最強引擎。隨著“向海12條”等政策持續發力,南通正持續做大做強做優海洋經濟,加速駛向逐夢深藍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