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周冬梅
- 時間:2025-11-20 21:09:11
“在江浙滬實現‘洱海’自由,洪澤湖旅游公路自駕,一半是湖光山色,另一半是1800年的治水史詩。”近日,小紅書上,網友頻頻推薦的“最美公路”,正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絕美風光強勢出圈。游客們追逐的不僅是沿路串珠成鏈的景點與日出日落的浪漫,還有世界文化遺產——洪澤湖大堤。隨著公路的走紅,這條守護下游千萬人安全、曾匯聚了陳登、潘季馴、林則徐等治水先賢智慧與足跡的“水上長城”,其深藏的厚重文脈,再也藏不住了。

洪澤湖大堤平流霧 陳凱 攝
千年石堰:一部“活”著的治水史詩
從東漢的夯土堤壩,到明清的巨石長城,再到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洪澤湖大堤見證了中國人與洪水共存的千年智慧。

洪澤湖周橋大塘段 陳凱 攝
“洪澤湖大堤是中國古代水利的‘活化石’,也是和都江堰媲美的水利工程。”11月18日,洪澤文旅工作人員劉嘯站在堤上,輕撫條石,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在周橋大塘遺址,深陷的洼地是歷史上驚心動魄的決口見證,而一旁堅固的石工墻,則銘刻著林則徐臨危受命、戴孝治水的忠誠與擔當。周橋大塘形成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農歷十一月十二日午后。當時西風驟起,洪澤湖湖面因天氣嚴寒而結冰,冰凌在強風作用下,沖垮了周橋息浪港的堤防,形成了一個寬度約400米、深度近27米的巨大缺口。

林則徐率眾加固大堤場景
劉嘯指向一處仿古群雕,“當時林則徐母親剛去世,他身著孝服,受命來此指揮。搶修六年,筑起石工墻,終鎖蛟龍。”石墻上,“林工”“欽工”字樣的鐵鋦印證著這種古老的“終身責任制”,讓工程質量跨越數百年仍堅不可摧。
大堤全長70.4公里,使用千斤條石逾6萬塊,筑成108道彎弧,如青龍盤踞湖畔。其底部寬達150米,頂寬30米,最高處逾9米,巍然聳立于淮河下游,護衛著里下河地區3000萬畝的良田與千萬百姓的安危。2014年,它作為大運河重要節點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江蘇乃至中國的文化名片。

嚴絲合縫
公路串珠:從“過境地”到“目的地”的蛻變
過去,洪澤湖大堤對多數游客而言,只是一個“路過的景點”;如今,它像一條活力四射的動脈。大堤所在的全長164.115公里的洪澤湖旅游公路上,景點串珠成鏈,從淮陰侯韓信故里到“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到洪澤湖古堰再到林則徐治水紀念碑,還有蔣壩古鎮、方特主題樂園等,這些景點成為游客定格美景的網紅打卡點。

洪澤湖旅游公路 淮安市交通局供圖
“公路的修建徹底改變了游客的行為模式。”劉嘯告訴記者,“過去游客來這里停留不過一小時,現在許多人愿意住下來,進行一場快進慢游的深度體驗。”騎行、馬拉松、湖邊露營等新業態應運而生,沿線民宿、餐飲和特色農產品也隨之火熱。

路人騎行
這條公路不僅連接了空間,更打通了古今,讓沉睡的文化遺產轉化為可感、可知、可參與的旅游產品。
古今交響:文化遺產的“青春煥新”
修建一條公路,帶活一方產業。今天的洪澤湖大堤,已然超越了單一的防洪功能,成為集文化體驗、生態養生、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景觀,被公路“激活”后的大堤,正以一種更年輕、更開放的姿態,擁抱當下。這條美麗公路先后入選2024年全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10件大事、江蘇十條農路自駕游線路和2025年度全國美麗公路和交通與旅游融合創新項目,成為交通與文旅、生態、產業融合的典范。
規劃中的“鐵牛營地”生態公園,將引入房車營地、星空屋等時尚元素;周橋大塘遺址的VR項目,準備讓游客“穿越”回林則徐指揮搶險的現場。古老的防洪工程,已演變為集文化體驗、生態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目的地。
同時,嚴格的保護從未松懈。大堤核心段實行封閉管理,森林覆蓋率達70%,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清晨的太極、午后的研學、傍晚的漫步……古今生活在此和諧共鳴,共同譜寫著文化遺產“活起來、傳下去”的嶄新樂章。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子璇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