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無“智”不歡。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浸潤到生活工作的各個角落,對小學生們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究竟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當AI闖入童年,是視若洪水猛獸,嚴加防范?還是科學對待,有效擁抱?
11月18日,《南京市小學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素養白皮書》正式發布。這也是全國首份專門針對小學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養白皮書。這份白皮書,基于對8795名小學生開展的問卷調查,以及對8所學校的74名學生進行的面對面深度訪談,所有分析均構建于一手數據之上。正因其“首份”的特殊,這份報告更具開拓意義,為各地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如何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聯動家庭與社會資源更好培育未來人才,提供了經驗與案例。
智能化發展,是時代的機遇。教育能否抓住機遇,推動教育體系智能化轉型,事關教育事業未來。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層影響。不論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還是《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都明確提出要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推動教育體系的智能化轉型。人工智能走進教育,對學校和家長來說,都需要打開視野,科學對待。但客觀上,不少學校或家長還存在“AI會不會讓孩子變懶?”“思維深度會不會退化?”等擔憂。這是因為,在實際應用中,學生利用AI寫作文、抄作業的情況時常出現,有以上擔憂,也有其合理性。
不過,AI說到底是一種工具,學校要教的是內容,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何實現教學工具與教學內容更好融合,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二者并不矛盾,關鍵在于如何合理使用、科學應用。白皮書深入剖析了個體、家庭、學校等因素對素養的影響,反映了工具化傾向、批判性不足、家庭支持差異引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養分層”等現象,有助于推動教育從“教會學生使用某個AI工具”向著“培育學生人工智能素養”轉變。比如,白皮書提到的“提示詞工程”,就指向如何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學會與AI高效對話,這也將成為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而關于哪些場景鼓勵應用、哪些方面限制使用的關鍵性思考與探索,也為小學階段如何擁抱人工智能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本次“先行先試”,可以說為全國提供了示范與借鑒。
科學擁抱人工智能,絕不是學校一方的責任。不僅要構建人工智能育人環境,還需家校聯合,更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學校作為“主陣地”,在課程中嵌入人工智能內容,培育小學生的AI素養;通過推進各學科融合式教學,讓AI素養落地生根。家庭是“第二課堂”,家長既不應過度恐慌,也不該完全放任,而應通過科學引導和規范使用,將人工智能從“電子保姆”轉變為共同學習、激發創造的工具。
無論使用何種工具,學海無涯的追求不變,讓孩子們與時俱進,學到實實在在的知識,在精心陪伴下成長成才,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