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冬小麥播種進度已超過八成,黃淮海主產區進度更是接近八成半。在前期黃淮海地區遭遇持續連陰雨、播期普遍推遲的不利條件下,今年播種進度仍實現逆勢趕超,較去年同期約七成的水平顯著提升。這一沉甸甸的進度條,不僅是田野間孕育的豐收希望,更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實支撐、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實踐、鄉村振興的有力注腳,利在當下,惠及長遠。
播下“金種子”,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冬小麥作為夏糧的核心作物,其播種面積與質量直接關系全年糧食生產大局。當前超八成的播種進度,意味著全國3.39億畝冬小麥種植基礎總體穩固,面積較去年同期持平略增,為明年夏糧穩產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黃淮海地區作為全國冬小麥種植的“主力軍”,其面積和產量分別約占全國的八成和九成。今年該區域在11月中旬實現近八成半的播種進度,較去年同期提升超過十個百分點。江蘇作為長江中下游冬小麥主產區,將3500萬畝冬小麥種植任務分解至13個設區市,建立“市包縣、縣包鄉、鄉包村、村包戶”責任體系,通過推廣“旋耕+鎮壓”一體化作業保障播種質量,目前全省播種進度已超八成五,較去年同期快2個百分點;安徽圍繞4300多萬畝冬小麥種植目標,加大深松深翻力度以加速土壤散墑,確保適期播種,當前進度已超八成,較去年明顯加快。各地嚴守耕地保護紅線,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撂荒地復墾不斷挖掘潛力。這“八成”的播種面積,承載的是14億人端牢飯碗的安心,更是我們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堅實底氣。
用上“新科技”,激活農業發展新動能。今年冬小麥播種處處彰顯“藏糧于技”的智慧力量。超八成進度背后,是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也是逆境中穩進度的關鍵支撐,讓傳統農事煥發出嶄新活力。針對黃淮海地區部分地塊晚播情況,農業農村部推出抗濕晚播技術方案,明確晚播麥每遲播1天畝增播量0.5—1斤,同時限定北部最大播量不超過40斤、南部不超過35斤,既保障群體密度,又防范倒伏風險。江蘇蘇北地區播期普遍偏晚約10天,當地農業部門通過推廣“揚麥34”早熟抗寒品種,并配套“稻茬麥免耕勻播”技術,全省累計應用該技術超1200萬畝,畝均節省用工成本50元以上,目前蘇北地區播種進度已近九成,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江蘇蘇州運用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播種機,實現精準播種、施肥、鎮壓一體化作業,播種均勻度提升20%,每畝節省用種量達15%;新疆依托“育繁推”一體化模式,使新冬60號畝均單產較老品種提高100公斤,最高畝產達771.88公斤,連續刷新當地早熟冬小麥高產紀錄。農業農村部派出的12個技術指導組深入一線,1700多名農技骨干手把手服務農戶,推動良種、良法、良機精準配套,助力農業從“看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型。這正是今年播種進度在逆境中實現反超的核心動力。
繪就“豐景圖”,鋪就鄉村振興致富路。冬小麥播種不僅關乎糧食產量,更牽系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大局。超八成的播種進度,較去年同期穩步提升,是田野間茁壯生長的希望,也是鄉親們口袋中實實在在的收益。江蘇泰州探索“冬小麥+夏玉米”綠色高效種植模式,結合“揚麥35”早熟特性與秸稈全量還田技術,示范田畝均產值突破3000元,較傳統模式增收20%。江蘇、山西當前冬小麥播種進度分別達近九成和超九成,均高于去年同期,兩地通過落實種糧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江蘇今年已發放中央和省級種糧補貼超45億元,農機購置補貼惠及農戶12萬戶,有效促進農民種糧收益穩步增長。從補貼支持到保險保障,從技術培訓到農機服務,一系列惠農政策讓農民種糧有底氣、有干勁,推動播種進度與種植質量同步提升,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愈加牢固。
冬小麥播種進度突破八成并逆勢趕超去年同期,是各方協同發力的成果,更是我們邁向農業強國進程中堅實的一步。隨著后續田間管理措施的精準落實,這片片麥田必將在來年盛夏結出金黃碩果,持續為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