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 115 周年暨《費孝通散文》作品研討會” 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匯聚文學界、社會學界、人類學界、民族學界眾多專家學者及相關代表,以《費孝通散文》為切入點,深入研討費孝通先生的學術精神、家國情懷與文學涵養,緬懷先生風骨,傳承其思想遺產。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在致辭中全面回顧了費孝通先生的學術生涯與卓越貢獻。他強調,先生晚年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理念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的文化追求,為民族團結與人類共同體建設注入深刻內涵。費孝通先生不僅是社會學、人類學與民族學領域的泰斗,更是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文辭雋永、寓意深遠,兼具學術思想與人文溫度,正如著名作家曹聚仁評價 “深入淺出,意遠言簡,匠心別見,趣味盎然”。人文社推出《費孝通散文》,旨在讓讀者從文學視角重新認識這位學術大家,傳揚其精神與文采。

民盟中央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溫華軍表示,費孝通先生以《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等巨著奠定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基石,其散文更是學術的真實注腳與人格魅力的生動寫照,展現了知行合一的實驗精神、文化自覺的理性思考與美美與共的博大胸懷。紀念先生的最好方式便是繼承發揚其精神遺產,此次研討會彰顯了文化自覺與自強的擔當。
文學界專家立足學科視角,深入剖析了費孝通散文的特質與成就。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認為,費孝通先生是中國式杰出學者,90歲高齡仍能清晰研判國情與大勢。其散文展現出四大特質:虛懷若谷的自省精神、敢于直言的擔當、真摯動人的情感、密集豐富的知識含量,加之精湛自然的文學語言,使其在做學問、寫作與做人方面均成為楷模。《為西湖不平》《游滕王閣小記》等作品便是鮮明例證。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何向陽評價費孝通先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學者,先生的成就是跨界的,鄉村、農村題材的文學創作,往往能從《鄉土中國》里汲取很多營養和借鑒。費孝通先生的文學不是“要去做文學”的自覺地創作,而是在他的學者歷程中有感而發,是自發地創作,非常可貴。散文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在別人身上要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作為人的一些復雜性。這一點在費先生寫中學老師沈驪英先生的文章《一封未拆的信》中體現得非常充分。從這里能夠看到費先生察人和察己的功夫都很強,他把自己也作為人類學當中的一個被研究者。在先生的文章中還能看到他思維的開闊。如在《參與超越 神游冥想》一文中提到:“我想告訴你們這輩人,腦筋一定要靈活些,要跟上這個時代的變化,這是一個變化很大、很快的時代。……現在我們腦子要有四維、五維空間,一個思想飛不起來的人,他思考的問題的關系都是平面的,立不起來的。”費孝通先生在1999年就已經預見到今天社會所要產生的變化,我們現在所用的AI等等,作為一個社會學家,他前瞻性地看到了人類的進步與發展方向。《費孝通散文》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有助于讀者理解學人治學的情感、思維與方法論。
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施戰軍表示,費孝通先生是現當代文學學科的重要資源,其“差序格局”等理念對各類文學創作與研究影響深遠。先生散文蘊含“暗物質”與“硬功夫”,是功能社會學與人類學中國化的體現。如在《孔林片思》一文中,先生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門徑、通途在哪里講得很透。所以,他是土地的人,也是家國的人,是經世致用的人。施戰軍將費孝通與茅盾相比,認為二人都以實學研究社會本質,肩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使命,其作品是為人為文的鏡鑒與營養。讀先生的散文,不僅讓我們認識到如何寫文章,文章的一些技法等等,更主要是看到文章是由怎樣的骨骼、血脈、氣息構成的,學習今天如何做一個行動著的文人,如何做這個時代經世致用的人。
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陳平原認為,費先生在20世紀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經歷跌宕起伏的人生,仍能保存自己的良知,且在關鍵時刻抓住時機作出貢獻,非常了不起。陳平原從“文與學”的傳統融合角度展開,認為費孝通的文章承接中國文、學不分的傳統,并非風花雪月的小文章,而是關乎國策與文明走向的大文章。在這些文章中,費先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創造力的重大命題,如發展鄉村經濟,甚至人類文明的走向,等等。特別是費先生在西南考察期間的“行記”類作品,兼具文學、日記、學術考察特質,隱含家國情懷,是學術史與文學史的重要文獻。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孫郁稱贊費孝通是“通人”,打通古今中外,將西方經驗主義與中國儒家思想相融。其文章跳出書齋走向田野實踐,在新文化語境下開辟獨特路徑,表達思想時充分考量問題復雜性,晚年更顯學術包容性,形成開放豐富的思想體系。
社會學、人類學與民族學專家則探討了費孝通學術思想與散文的互融互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原所長王延中指出,費孝通的學問與創作始終源于社會實際問題,文章旨在表達思想與解決思路,而非無病呻吟或文字游戲。其專業學術內容卻通俗易懂,文學界對其散文成就的認可,為認識其多方面貢獻提供了新視角,《費孝通散文》對青少年了解前輩學者思想情懷具有重要教育意義。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孫秀林強調,費孝通先生對中國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的重建與發展厥功至偉,學科范式、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仍留有其深刻烙印。先生的多維素養 —— 古今轉換、中西穿梭、文理兼容,使其成為兼具人文色彩與科學精神的學者,這種特質在當代教育體系下尤為難得,讓青年早期接觸其作品對人才培養意義重大。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曦 出版社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