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6年,一條新的“鋼鐵巨龍”騰躍長江,讓長江南北兩岸的常州和泰州成功實現江上“牽手”。
今天,江蘇舉行常泰長江大橋通車活動,省委書記信長星出席并宣布大橋通車。省長許昆林出席并講話。

常泰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之于江蘇,是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一大標志性工程,也是常泰兩市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喜事。
這座大橋,位于既有泰州長江大橋和江陰長江大橋之間,全長10.03公里,總投資241.8億元。
據交通部門介紹,它是首批交通運輸部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示范項目,承擔多項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也是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的重要項目。
這也揭示了它為何會被視為江蘇交通一大標志性工程。不僅如此,這座橋還承載著滿滿的技術含量,背后更推動交通裝備制造不斷實現自主創新。

簡單來說,從設計到施工,這座大橋實現了“四個世界首創”和“六項世界之最”。
“四個世界首創”即首創溫度自適應塔梁縱向約束體系、首創臺階型減沖刷減自重沉井基礎、首創“鋼—混”混合結構空間鉆石型橋塔、首創“鋼箱-核芯混凝土”組合索塔錨固結構。
“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多功能載荷非對稱布置橋梁、最大跨度的斜拉橋、最大跨度公鐵兩用鋼桁拱橋,且擁有最大連續長度鋼桁梁、最大尺度碳纖維復合材料拉索、最高強度橋用平行鋼絲斜拉索。
這些高大上的技術不多贅述,我們來說說為何常泰兩地對這座大橋期待已久。

翻開地圖,常州和泰州隔江相望,其中常州與泰興平均距離僅約3公里。以往,兩地之間通行要么繞行泰州大橋,要么借助江陰大橋。
常泰長江大橋徹底改寫常泰兩地隔江相望歷史。
作為公鐵合建復合型過江通道,大橋上層道路雙向六車道,北接滬陜高速公路(G40),南接江宜高速公路(S39);下層的上游按照規劃要求同步建設城際鐵路預留工程;下層下游為雙向四車道道路,北接泰州泰興市六圩港大道,南接常州新北區港區大道。

大橋通車后,常州與泰州之間通行時間從80分鐘縮短至20分鐘左右,兩地一腳油門通達成為現實。
這不僅將有效緩解節假日期間過江通行擁堵壓力,更將成為泰州和常州跨江融合的重要紐帶,為常州、泰州深化產業協同創新、城市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同時對“錫常泰”融合發展、對推動跨江城市群戰略發展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重大戰略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為泰州全面融入蘇南、融入上海帶來新的機遇。
“北京西路瞭望”注意到,早在今年2月,常州高新區和泰興市就已圍繞“十五五”期間強化規劃頂層設計,召開常泰跨江融合座談會,多部門及兩個橋頭板塊深入交流,力求讓常泰跨江融合發展這一優勢變量,轉化為推動兩地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增量。
天塹變通途,重塑的是格局,聯通的是未來。兩地也表示,將以大橋通車為契機,不斷完善服務設施,加強安全管理,全力確保物暢其流、人享其行,讓兩岸文商旅體資源碰撞、優勢疊加,讓越來越多的常泰市民演繹“雙城記”,讓常泰大橋成為普惠于民的“民生幸福橋”。
大橋,連接兩岸,也見證發展,記錄著江蘇從“擁江發展”走向“跨江融合”。“十四五”以來,江蘇圍繞長江干線過江通道規劃布局,先后開工張靖皋、海太、通滬、上元門、江陰三等重大項目,相繼建成寧揚長江大橋、南京燕子磯長江隧道等。目前江蘇累計建成過江通道20座、在建9座,基本實現隔江相望的縣市區均有過江通道聯通。
曾經不可逾越的天塹,在一座又一座大橋的跨越之下,正鋪展成為更加寬暢的區域深度融合發展的通途。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胡蘭蘭 黃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