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郭元鵬
9月10日,江蘇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鹽城召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精神和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評估《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實施情況和去年以來全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成效,進一步部署重點工作任務。
江蘇省全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召開,不僅是對《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實施成效的復盤,更錨定了“以海洋經濟為主力軍,推動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航向。從重大項目落地投產到先進制造業集群崛起,從創新成果涌現到經濟穩中向好,江蘇沿海地區已展現出強勁發展韌性,而要讓這份韌性轉化為持久動能,還需在創新、生態、交通、載體四大維度持續發力,讓沿海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以“科創融合”為筆,繪就產業升級新畫卷。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核心在創新,關鍵在產業。江蘇沿海地區坐擁獨特的海洋資源與產業基礎,唯有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打破傳統發展瓶頸。一方面,要聚焦海洋工程裝備、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物醫藥等優勢領域,加快集聚高端科技人才與科研平臺,讓高校院所的“實驗室成果”快速轉化為企業的“生產線產品”,做好“海洋+”與“+海洋”文章;另一方面,需推動現有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將沿海地區打造成海洋經濟領域的“試驗場”與“新引擎”,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新興產業搶占制高點。
以“綠色低碳”為墨,勾勒生態發展新底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沿海地區發展中尤為關鍵。江蘇沿海擁有豐富的灘涂、濕地等生態資源,既是生態屏障,也是發展資本。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既要堅決整治海洋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守護好藍色家園;也要深挖風能、太陽能等綠電資源潛力,打造零碳園區、綠色工廠,讓“綠色”成為產業發展的鮮明標簽。同時,可依托生態優勢創新旅游產品,推動生態旅游與海洋文化融合,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向奔赴。
以“交通織網”為脈,構建互聯互通新格局。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沿海地區融入全國發展大局的“主動脈”。港口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樞紐,需進一步提升能級,完善集疏運體系,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鐵路、公路、機場等交通項目要統籌推進,在聯網、補網、強鏈中打破區域壁壘,讓沿海地區與長三角乃至全國的聯系更緊密。唯有織密交通網,才能讓物流更暢通、要素更集聚,為海洋經濟發展打通“任督二脈”。
以“園區提質”為基,筑牢協同發展新平臺。開發園區是沿海地區承接產業、集聚要素的核心載體。要推動園區從“粗放擴張”向“特色集約”轉型,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稟賦打造特色產業園區,避免同質化競爭;做強南北共建園區,深化跨區域合作,讓蘇南的資金、技術與蘇北沿海的資源、空間精準對接;同時建好用好對外合作平臺,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讓園區成為沿海高質量發展的“強支點”。
海洋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沿海地區則是撬動這一引擎的關鍵支點。從科創賦能到生態守護,從交通織網到園區提質,每一項舉措都是推動沿海地區蝶變的重要力量。相信隨著各項任務落地見效,江蘇沿海地區將以海洋經濟為筆,在黃海之濱繪就一幅“海闊天空”的高質量發展新圖景,為全國沿海地區發展提供更多“江蘇經驗”。(郭元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