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25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大會上,長城戰略咨詢重磅發布2025科創未來之星企業,揭示中國科創未來之星企業發展的新現象與新趨勢。
2025年共有80家科創未來之星企業。北京和江蘇各擁有21家,并列全國第一。其中,蘇州擁有11家,位列全國城市第二;南京擁有7家排名第三;此外,無錫、常州兩市同樣上榜。這份沉甸甸的榜單,勾勒了人們對區域創新實力的認知圖景,更揭開了江蘇培育科技新生力量的深厚底蘊,也是對江蘇多年深耕創新沃土的最好回饋。
江蘇科創企業的崛起,得益于深厚的產業積淀與完整的產業鏈優勢。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落地”的全鏈條布局。譬如,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已集聚超1200家創新企業;無錫的集成電路產業,為半導體設備、材料等細分領域的科創企業提供了應用場景與配套支持江蘇“產業大樹”與“創新小苗”共生的生態,讓科創企業能夠快速實現技術迭代與市場驗證。
與成熟的科技巨頭相比,年輕企業就像初升的朝陽,帶著創業早期的蓬勃活力,沖破傳統技術的藩籬。在AI與機器人的世界里重塑人機交互的新方式,在創新醫療器械的賽道上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在商業衛星、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踏出從無到有的第一步這些企業如同產業升級的“探路者”,它們的腳步所向,往往藏著未來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而江蘇能在其中占據近四分之一的份額,足以證明它在創新之路上,已從“跟跑者”成長為“并跑者”,在部分領域更成了“領跑者”。
入選榜單只是創新之路的“起點”。這些“未來之星”要真正長成支撐經濟發展的“參天大樹”,還需跨越重重考驗。譬如,在技術上,還需要持續投入研發,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和被技術卡脖子的困境;在市場上,要把前沿技術變成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實現盈利的良性循環;在資金上,要破解創業后期的資金難題,避免因“斷糧”讓創新半途而廢。這既需要企業自身懷揣“長期創新”的耐心,也需要政府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搭建更便捷的融資平臺,筑牢知識產權保護的“屏障”,營造更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創新的活力像泉水般持續涌動。
“科創未來之星”亦是創新創業的星火。可以說,江蘇已成功點燃了這簇星火。我們既要守護好“未來之星”,也要推動創新資源向全域擴散,讓這簇星火成“燎原之勢”,一定能在國內創新賽道上始終保持領先,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為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江蘇力量”。(江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