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網紅”梧桐大道如何主客共享?》
南京市中山陵園管理局將就“鐘山風景區陵園路擬改‘步行街’”方案召開聽證會,邀請29名聽證代表、5名旁聽人員及媒體參與,為景區交通優化方案廣納民意。這一舉措,直面了梧桐大道長期存在的“人車矛盾”,也折射出熱門景區平衡游客體驗與民生需求的普遍難題。
消息一出,網絡評論區迅速匯聚起各種各樣的聲音,“梧桐大道太亂了,人車混行太亂太危險”“陵園路是機動車道,反對變成步行街。應該考慮本地市民的感受。”“中山陵景區應該考慮主客共享的理念,一刀切是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并不治本。”爭議背后,是陵園路作為南京旅游名片的現實困境:隨著梧桐大道成為網紅打卡地,游客扎堆、直播占道、商拍攬活等現象愈發突出,即便相關部門已出手整治違規商拍,但道路壓力仍未緩解,機動車通行效率下降,行人安全難保障,甚至催生了“小三輪”在周邊違規拉客的新問題。
這種矛盾并非鐘山風景區獨有,而是大眾旅游時代城市治理的共性挑戰。此前,南京有市民反映過江輪渡被游客過度占用,導致通勤難;西安大雁塔及大唐不夜城周邊紅墻區域,因商拍占道引發熱議;北京恭王府、北海公園附近居民也曾反映正常生活被游客打擾......即便跳出游客與市民的對立視角,多座旅游城市景區周邊的夜市擾民、垃圾堆積問題,同樣暴露出旅游發展與日常民生的協調難題。平衡游客體驗與民生需求、協調短期管理與長期發展,已成為城市治理的必答題。
其實,在陵園路改“步行街”的爭議中,本無絕對的對錯之分,只有不同視角下的合理訴求:游客期待安全舒適的游覽環境,周邊居民依賴道路實現日常通行,從業人員牽掛收入來源,這些訴求都值得被認真傾聽、慎重權衡。而從方案設計與聽證代表結構來看,管理部門已展現出協調多元利益的誠意:其擬定的交通優化措施明確,僅對陵園路實施“步行街”管理以提升游客體驗,同時聯合公交等單位,在多個主要入口設置接駁站點,方便游客換乘接駁車輛進入景區。聽證會代表涵蓋市民游客、周邊商戶、旅游從業者、出租車及網約車司機、專家學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群體,力求全面吸納各方意見以完善措施。
但鐘山風景區的交通優化之路,注定無法一蹴而就。既要讓游客暢享“詩與遠方”,又要讓市民留住“煙火日常”,需要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用創造性方案破解難題。其他城市也在為破解景區周邊交通擁堵難題進行探索:自9月起,杭州西湖景區啟動秋季旅游旺季出行模式,雙休日和節假日的每天8:00—17:00,實行單雙號“輪換通行”,周邊的換乘停車場都配備了公交接駁。鐘山風景區亦可參考這一思路,結合客流數據實行分級管控,比如工作日保留居民通行權,雙休日及節假日對社會車輛分時段限行,高峰時段則對核心區實行機動車禁入。此外,建設立體交通系統、推廣低碳接駁工具、優化游覽線路設計等,也可成為緩解矛盾的重要抓手。這條優化之路或許充滿挑戰,但只要秉持真誠傾聽、平等對話、智慧創新的原則,就有望找到既守護景區魅力、又保障民生需求的平衡點。
梧桐大道的人車矛盾,是中國熱門旅游景區治理困境的一個縮影;而其交通優化探索,也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一塊“試金石”。越是訴求對立,越考驗管理者在復雜利益格局中尋找最大公約數的能力,聽證會只是決策的一環,更重要的是建立長效機制,讓游客、居民、商戶等各方持續參與景區治理,共同守護城市的自然與文化瑰寶。期待秋日陽光灑滿梧桐大道時,我們既能看見游客漫步的愜意,也能遇見居民通行的從容。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繪|唐詩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