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為新時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養老服務消費作為提振內需的重要抓手,不僅契合黨中央、國務院擴大消費的戰略部署,更直接關系到億萬老年人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截至2024年末,徐州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224.39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1.87%。作為老齡人口大市,如何系統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釋放銀發消費潛力,已成為徐州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議題。
以此為契機,徐州以“惠民生、促消費”為主線,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通過優化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完善政策支撐,推動適老化改造升級、政策補貼申領、智慧家居融合等舉措落地見效,讓政策紅利切實轉化為老年人可觸可感的生活改善,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夕陽活力”。
供給擴容:
構建多層級養老服務體系,織密民生保障網
中午11點剛過,大龍湖街道新元社區長者食堂逐漸熱鬧起來,清炒時蔬、紅燒魚塊、番茄炒蛋……工作人員正忙著分裝熱氣騰騰的菜肴。
食堂外,家住中銳星尚城小區的趙阿姨已和老鄰居們如約而至。“一個人吃飯,總想著湊合。現在走幾步就到食堂,花樣多、價格實惠,還能和老姊妹們聊聊天,日子別提多舒坦了!”趙阿姨一邊用餐一邊笑著說。
這樣的場景,正在徐州多個街道社區同步上演。近年來,徐州加快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多層級養老服務體系,全面回應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服務需求。
作為徐州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的重要一環,長者食堂不僅解決了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更成為他們社交互動的“新陣地”。在這里,熱乎的飯菜暖胃,貼心的服務暖心,鄰里的陪伴暖情,“到食堂吃飯”已逐漸成為許多徐州老年人的生活新習慣。
長期探索中,徐州長者食堂并不止于就餐服務,而是綜合滿足老年人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將就餐服務與文化娛樂、健康管理等更多功能深度融合,實現“一餐飯”帶動“多服務”。
“我們打造長者食堂,不僅要讓老人吃得舒心,更要讓他們‘玩好’‘樂活’。”徐州市民政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不少長者食堂與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體化運營,配備棋牌室、唱歌房、觀影室、書法室等功能空間,在滿足基本用餐需求的同時,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探索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新模式。
除了社區養老,專業養老機構正成為越來越多老年人的新選擇。
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隨著養老服務需求的多元化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社區養老照護服務、機構養老照護服務、居家養老照護服務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0.4%、22.6%、18%。其中,機構養老照護服務需求緊追社區養老,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這一趨勢在徐州同樣顯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接受并選擇專業化機構的養老服務。
在新沂市鐘吾養老服務中心,閱覽室、娛樂室、精神關愛室等功能室一應俱全,每個起居室都配備數字電視、獨立衣柜、緊急呼叫系統等適老化設施,50余名醫護人員全部持證上崗,為入住老人提供24小時專業照護。
“在這里住得好、吃得好,工作人員還貼心,比在家里舒服多了!”79歲的章老伯笑著說。據了解,該養老企業以專業化、標準化的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醫、康、養、樂一體化服務,日常電影放映、棋牌娛樂、書法練習等活動從不間斷,讓老人們的晚年生活充實而精彩。
類似的高品質養老機構正在徐州快速落地。僅九如城一家,就在徐州運營多家養老綜合體、醫院、專業養老機構及日間照料中心。
“我今年76歲,在這兒住了兩年多,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唱歌、做手工、參加興趣班,退休生活從沒這么精彩過!”在九如城泉山頤養中心,楊阿姨對此贊不絕口。她表示,是自己主動選擇來機構養老,“早就不是過去那種‘孤老院’的印象了。”
隨著消費觀念轉變和支付能力提升,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愿意選擇專業養老機構,呈現出多層次、快增長的鮮明特點,反映出老年人對專業化養老服務的需求潛力巨大。
智慧賦能:
加速銀發產品迭代,創新“智慧+”養老場景
“通過手搖就能調節抬背角度和屈膝高度,床邊還有一鍵呼叫裝置,有急事按下按鈕,護理人員很快就能到。”泉山區居民王昌志為92歲父親申請的家庭護理型養老床位,配備了專業的智能護理床和呼叫系統,“有了這些智能設備,父親在家就能享受和養老院一樣的專業服務,我們做子女的也更放心。”
在鼓樓區,74歲的汪大爺也享受到了智慧養老帶來的便利。今年年初,在兒子的主導下,他對自家房屋進行適老化改造,按照徐州適老化改造補貼政策,政府為其補貼30%,個人承擔70%,最終個人僅支付1.47萬元。改造后,家中新增了沐浴椅、節能吸頂燈、智能馬桶、適老椅等設施,“現在洗澡不用怕滑倒,晚上起夜燈也會自動亮,這些改造特別實用,讓我在家養老更安全、更方便。”汪大爺說。
“垂暮不離親,養老不離家”是大多數老年人的心愿。為了讓更多老年人實現“居家養老”,徐州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持續推進居家適老化改造工作。
2025年,徐州全面落實江蘇省適老化改造新規,將補貼上限從3000元大幅提升至15000元,覆蓋人群擴大至全市60周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家庭,按照“個人承擔70%、政府補貼30%”的標準,顯著降低家庭改造成本。
數據顯示,適老化改造內容涵蓋智能門鎖、跌倒雷達、緊急呼叫系統等7大類68種產品,將智能化適老服務延伸到老年人生活的“最后一米”。
除了居家適老化改造,徐州還積極探索“智慧+”養老新場景,推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讓智能化服務惠及更多老年人。
在新區街道銀山佳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幾十位老人正通過大屏幕參加“云端問診”。這是由民政部門、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與智慧養老企業聯合推出的在線醫療服務。“過去上醫院得轉兩趟公交車,現在對著屏幕就能問診,還能開藥送到家。”72歲的王阿姨為這項服務豎起大拇指。
在沛縣靜安護理院,每個房間都配備了呼叫系統、中心供氧系統等智能專業醫療設施,能夠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必需的醫療和康復服務,實現“監測、預警、干預”閉環。
如今,電子屏、智能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等數字技術正在深度融入徐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智能化服務正加速滲透到養老服務的各個環節。就連護理員也用上了智能胸牌記錄儀——中移物聯網公司與江蘇移動推出的“和對講”S38設備,具備實時對講、視頻記錄、精準定位等功能,大幅提升護理效率與應急響應能力,有效提升養老服務效率和安全性。
從智能護理設備到“云端問診”,從適老化改造到智慧養老平臺,徐州正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和場景優化,讓老年人更好地適應并享受智能化生活,推動“智慧養老”從概念走向現實,為銀發經濟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潛力釋放:
聚焦多元消費需求,激活銀發經濟新動能
“冬天去海南避寒,夏天到河北、東北避暑,每年出去旅游兩三趟,晚年生活越來越精彩!”9月14日,剛結束12天東北之旅的徐州老人張阿姨,正拿著旅游照片和老朋友們分享見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像張阿姨這樣追求“悅己型”消費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他們的消費需求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跨越,為銀發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老年旅游市場的火爆,正是徐州銀發消費潛力釋放的生動體現。記者從我市多家旅行社了解到,2024年以來,60歲以上游客占全部訂單的比例超過60%,老年旅游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針對老年人旅游需求特點,旅行社適時推出“旅居養老”“家庭同游”“慢節奏觀光”等特色產品,并聯合周邊城市開通銀發旅游專列,提供全程醫護陪同、無障礙設施保障等服務,進一步激發老年旅游消費潛力。
除了旅游消費,老年教育消費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徐州以13所老年大學為核心,構建起“市級示范、縣級主干、鎮街補充”的老年教育體系,開設水粉畫、書法、聲樂、健康養生、信息技術使用等多元化老年課程,部分熱門課程更是“一座難求”。這些活動不僅滿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帶動了文化消費增長,成為銀發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68歲的劉秀蘭老人是老年大學水粉畫班的學員,她經常將自己的作品發布到社交平臺,不僅收獲了全國網友的點贊,還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前退休后總覺得生活沒意思,上了老年大學才發現,原來晚年生活可以這么充實,不僅學到了新知識,還找到了樂趣。”劉秀蘭說。
線上消費也成為徐州銀發群體的“新習慣”。在年輕人購物節熱情逐漸降溫的同時,大批的老年人正積極加入“網購大軍”。與此同時,便捷化、智能化的健康產品,正成為銀發消費的新剛需,推動老年消費市場向品質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以前總覺得網購復雜,跟著兒女學了幾次后才發現,手機上點一點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還能送貨上門,比去超市方便多了!”72歲的陳阿姨說,前不久在直播間購買的電動起身輔助器,就是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產品,“力氣小也能輕松使用,坐起來、站起來都很安全,對我們老人特別友好。”現在,她不僅自己網購,還會幫鄰居們下單,成為社區里的“網購達人”。
為了更好地服務老年消費者,電商平臺乃至電子產品也針對性地優化服務體驗,推出大字號界面、語音搜索、“一鍵下單”、上門退換貨等適老功能,讓老年人輕松享受數字消費便利。
銀發潮涌,彭城煥新。徐州銀發消費市場已成為拉動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未來,徐州聚焦老年人多樣化需求,將持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優化消費環境、創新消費場景,釋放銀發經濟潛力,讓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讓夕陽紅成為動人風景,更成為澎湃的經濟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