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時代的浪潮中,創新創業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強勁動力。南京,這座充滿歷史底蘊與現代活力的城市,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懷揣夢想的追光者。他們扎根于此,在科技、文化、商業等各個領域,以無畏的勇氣和非凡的智慧,開拓創新,砥礪前行。
本專欄聚焦南京的創新創業人物,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與推動者。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展現南京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為更多有志之士提供借鑒與啟示。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世界,感受創新的力量,領略創業的激情。

汪瑞在工作中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鼻梁上的眼鏡架、孩子手里的玩具、臥室里的床頭柜、客廳里的桌椅,竟是田埂上隨處可見的秸稈做成的?
當金色的麥浪在豐收季里翻滾,大多數人眼中的秸稈是豐收后的 “廢料”。
可在南京棲霞區龍潭街道上壩村,90后博士汪瑞卻用3D打印技術,讓這些“廢料”蛻變成了能賣50—150元一公斤的環保建材、精致工藝品,甚至是機器人零部件。
在位于上壩村的上善增材綠色3D打印中心,創始人汪瑞講述著他如何帶著一項前沿技術從英倫課堂回到鄉土田野,用3D打印技術讓秸稈“重生”,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畫出了一筆科技與環保交融的亮色。

秸稈打印的各類物品
破局:在失敗與質疑中讓秸稈“立”起來
“砰!”剛打印好的眼鏡架掉在地上,摔成了兩截。這是汪瑞和團隊第幾十次實驗失敗了。
“但我們沒人想過放棄,因為前期和高校的預實驗已經證明,秸稈3D打印是可行的。”
他們抱著“實驗失敗就是經驗”的念頭,一頭扎進了配方調整里,每天在實驗室里熬到深夜,記錄數據、分析結果,重復著看似枯燥的過程。

秸稈打印眼鏡架
兩個月后,當他們再次打印出眼鏡架,輕輕彎折卻沒斷裂時,整個團隊都歡呼起來。汪瑞說,這次成功,讓他們更加篤定:“只要找對方法,秸稈也能‘立’起來。”
比技術難關更難攻克的,是身邊人的質疑。
2021年公司剛在家鄉上壩村注冊時,汪瑞的父親氣得臉色鐵青:“你一個博士,不務正業,回村折騰秸稈?這東西能靠譜?”村民們也咂舌:“秸稈能打印家具?我活了幾十年,從沒聽過。”


秸稈打印中國龍及床頭柜
面對質疑,汪瑞沒辯解,他想用成果說話。
有一次,他用村里的秸稈打印了一個能活動的中國龍玩具,拿給村書記看時,對方驚訝得眼睛都睜大了:“乖乖,這真是秸稈做的?還能動?”
一個朋友找他定制秸稈床頭柜,兩天后,當1.5公斤重、秸稈含量20%的床頭柜送到朋友手上時,對方摸著光滑的表面說:“比我買的實木床頭柜還輕,還環保,才260塊,太值了。”

為南京盲校的孩子提供的秸稈3D打印文物模型
最讓汪瑞驕傲的,是一次“免費的訂單”。
2023年8月,南京六朝博物館要為盲校的學生做文物觸摸展,朋友找到他,希望能打印幾件文物模型。
“這是好事啊,能讓盲人學生‘看見’文物,太有意義了。”汪瑞一口答應,免費承接了這個訂單。當孩子們用手觸摸這些模型時,汪瑞突然覺得,自己做的事不只是創業,更是在傳遞一種溫度。

秸稈打印垃圾桶
“其實秸稈3D打印的優勢遠不止這些。”汪瑞拿起一個打印好的垃圾桶說,“它耐磨、強韌,成本比市場同類產品低,最重要的是,破損后還能回收再打印,真正實現循環利用。”
截至2025年,他的團隊已經和多個大學聯合申請了5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2項已授權,那些曾經的質疑,早已被實實在在的成果取代。
初心:從英倫課堂到鄉土田野的技術回響
汪瑞與3D打印的緣分,要追溯到2013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課堂。那天,皇家工程院院士李琳的一句話——“3D 打印將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像一顆種子落在他心里。
當李琳帶領他們走進地下實驗室,看到勞斯萊斯第一臺汽車發動機的誕生地,以及那些精度是國內數百倍的激光設備時,汪瑞的心臟猛地一震:“原來我們和國外先進制造的差距這么大,他們可以做到納米級加工精度,而我們國內當時只能做到亞微米級別的加工精度,或許3D打印就是縮小差距的鑰匙。”
這份“把技術用在實處”的念頭,在他后續的求學中愈發堅定。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先進制造實驗室里,他做過一項關鍵實驗:將3D打印鈦基復合材料樣品的表面粗糙度從幾個微米降至幾十納米。
“那一刻我才懂,3D 打印不是萬能的,得和減材制造配合,才能真正用在高精尖領域。”汪瑞說,也就是那時,“產業化應用”成了他科研的核心目標。

秸稈擠出試驗
讓他把目光從鈦合金轉向秸稈的,是家鄉豐收季的煙味。
“中國每年產8億噸秸稈,要么燒掉污染空氣,要么低價回收,太可惜了。”汪瑞說,他不是沒想過做鈦合金3D打印,但上千萬的設備投入,對初創團隊來說不現實。
直到看到幾千元一臺的FDM打印機,他突然有了想法:“能不能用它打印秸稈?既解決污染,又能給秸稈提價。”
這個“瘋狂”的想法,在與高校團隊聯合研發出首款秸稈復合材料后,有了落地的可能。“我沒想過一個人消化8億噸秸稈,只想做個火種,讓更多人加入綠色制造。”汪瑞說,正是帶著這份初心,他踏上了回村創業的路。
扎根:以鄉土為基,讓綠色打印點亮城鄉
“汪博士,今年的玉米秸稈都堆放好了,你隨用隨取!”村書記在秸稈回收點遠遠地跟汪瑞打招呼。當初選擇回上壩村注冊公司,汪瑞除了“家鄉情結”,更看重這里的資源和支持。
“棲霞區委組織部聯合街道園區針對我們企業成長特點和技術優勢,‘一企一策’定制成長路徑方案,幫助輔導我們申報各級各類人才項目,助力我們快速實現進階發展。
龍潭街道也是給了我們極大支持,村里保證秸稈穩定供應。”汪瑞說,他的項目恰好契合了“三產融合”的思路:回收秸稈是第一產業,3D打印是第二產業,給客戶提供打印服務、帶動生態農莊是第三產業,“區里、村里都很支持,因為從長遠來看,這不僅能解決秸稈污染,還能帶動就業。”


茶壺打印
讓產品走出鄉村、走進城市,是汪瑞的下一個目標。2024年,他的團隊和中興霞智科技合作研發機器人零部件——“那是一款專業的工業清潔機器人。在產品研發階段,我們團隊通過綠色3D打印技術為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3D打印機器人外殼零件,大幅縮短了研發周期和成本!所以,那款機器人看上去金屬的外殼上,其實很多零件是我們的秸稈打印的。”
“沒想到吧?秸稈做的零部件,在某些性能上還超越了傳統材料。”汪瑞笑著說,現在他們還在和家具、吉他公司談合作,“秸稈材料有木頭的質感和光澤,還能個性化定制,說不定以后大家彈的吉他,琴身就是秸稈打印的。”

汪瑞及其團隊成員合影

團隊會議
這份對秸稈新材料的執著探索,背后離不開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支撐。汪瑞的核心團隊里,有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新加坡國立大學及意大利米蘭理工的碩博,都是他的同學和朋友。
“我們都是從小在鄉村長大的,都想為家鄉做點事。”汪瑞說,團隊的共同信念是“Green 3D printing,special and safety for you”,“創業方向一開始大家也有過分歧,但聊透了就會發現,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做綠色新材料,讓廢料變寶。”
豐收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上壩村的田野里又將迎來金色的收獲。汪瑞站在3D打印中心的窗前,看著遠處的農田,眼神堅定:“未來,我想讓更多人知道,秸稈不是廢料,而是綠色經濟的主角。說不定有一天,我們身邊的很多東西,都是‘豐收’出來的秸稈打印的。”
那一天,或許并不遙遠。
給想要創業者的建議:
網上現在都說我們年輕人喜歡躺平,佛系青年!但凡一個創業者,都是有激情、有夢想、敢想敢拼的!但我想傳達的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創業環境中,不妨慢一點,遇到問題多交流、多商量,佛系創業,不要過于激進,否則容易迷失最初的方向和目標。
記者 張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