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淮安市淮安區車橋鎮的盧灘村,原名蘆家灘,早年這里蘆葦成片,地勢低洼,村民依塘而居。如今,當我們“尋美”小組踏入村口時,發現舊日蘆葦的痕跡早已隱入田埂旁的蔥郁綠植間,取而代之的,是連片鋪展的芡實田,偶有白鷺掠過,泛起圈圈漣漪。

“最是江南秋八月,雞頭米賽蚌珠圓。”芡實,自古就是“藥食兩用”的寶貝,也被譽為“水中黃金”。以往提到芡實,很多人總會想到蘇州。可到了盧灘村才知道,它所在的車橋鎮,芡實種植面積竟占全國約三分之一。這個藏在淮安水鄉深處的村莊,已成為芡實產業的重要一環。
秋日的盧灘村,處處是忙碌的豐收景象。農戶們穿著水褲,彎腰穿梭田間,手中的竹刀在葉梗間靈活翻飛,身后的網袋很快堆滿了形似雞頭的芡實果。


我們也躍躍欲試,換上水褲就往塘邊湊,誰知腳下一滑,險些摔進塘里,多虧一旁的盧田師傅伸手扶了一把。好不容易穩住腳踩進塘里,跟著他在淤泥里慢慢挪步,學著用竹刀劃開面前的葉片,掀開浮在水面的綠盤,再把手探進水里,用力拽出藏在底下的芡實果。盧師傅笑著說:“我把地承包出去收租金,采摘季再來幫忙,一天300元,50天能掙15000!”

離開芡實田,我們循著機器聲走進村里的一座現代化加工廠。車間內,剛脫殼的芡實正沿著傳送帶“旅行”。它們首先經過超聲波循環清洗,高壓水流裹挾著氣泡,將果仁上的雜質沖洗干凈;然后,干凈的芡實再被送入液氮速凍隧道進行冷凍保鮮。淮安千潤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行政經理林青偉介紹說:“通過液氮速凍,我們能在60秒內實現零下150度左右的瞬時鎖鮮,極大地保存了芡實應有的口感和狀態,養分不會流失。我們已經和農戶簽訂包產包銷的兜底協議,保證芡實產得出也銷得好。”


從塘里的新鮮采摘,到車間的精細加工,一顆顆芡實正一步步實現“身價倍增”。在村里的芡實研究院,展柜里陳列著芡實糕、芡實茶、芡實酒等十多種深加工產品。為讓這顆“水中人參”持續增值,盧灘村攜手蘇州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深化合作,以專業技術為小芡實拓展產業大空間。

盧灘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何善成的記憶里,村里種芡實已有近30年,但過去一直零散種植,不成規模。近年來,村黨總支深挖特色資源,化地形弱勢為發展優勢,積極探索特色農業產業化的新路子。何善成說,“芡實種植從零散到規模,現在面積1800畝,比種水稻多增收400多萬!不少年輕人也回鄉創業,從事芡實加工、電商物流等。”

走在盧灘村,處處能撞見“芡實味”的生活:路邊立著憨態可掬的卡通芡實人偶,墻上畫著芡實主題墻畫,沒有刻意 “網紅化”的改造,而是把水鄉的本色、芡實的特色揉進了鄉村的肌理。路邊兒童樂園里,滑梯、秋千擺放得整整齊齊;不遠處的養老院,老人們坐在門前搖著蒲扇聊天,話里話外都是過日子的踏實。


這一趟,我們尋到的,不僅是芡實滿塘的生態之美、產業升級的發展之美,更是村民臉上藏不住的幸福之美。這份“美”,踏實、鮮活……
【尋美手記】
在盧灘村尋訪,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個村莊對于“根”的守護。它沒有追逐虛無的“網紅”標簽,而是選擇深耕腳下的淤泥,將水洼地的地域弱勢,轉化為因地制宜的產業強勢,讓傳統物產凝聚實實在在的“財氣”,讓鄉土村莊煥發勃勃生機的“人氣”。從塘里長出的顆顆芡實,正是這場鄉村蛻變里最樸素的見證。
記者|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查多 葦泱
淮安臺 任柯源 李永煊
編輯| 江蘇省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朱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