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冰
近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采訪采風活動在江蘇啟動。從奔騰的長江到蜿蜒的淮河,從浩渺的太湖到壯闊的黃海,作為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蘇的水文化如奔流不息的江河,既承載著“因勢利導、安瀾惠民”的古老智慧,更在當代青年的躬身實踐中,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勇氣、創新突破的底氣、服務民生的熱忱,成為激勵青年實干奮進的鮮活養分。
水文化里的“堅韌基因”,是青年直面挑戰的精神脊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這是大禹治水留給后人最珍貴的品格,如今正被新一代青年續寫。在江中綠島新濟洲,南京長江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的青年科研人員守護著江中綠洲的生命,讓新濟洲成為長江下游的生態要塞;在揚州江都水利樞紐,青年技術員團隊為完成省內首臺寬揚程變頻混流泵改造項目,在寒冬臘月鉆進狹小機組空間精準測量,將軸承箱底座調平精度控制在0.01毫米,讓新機組調水效率提升30%。這份“敢啃硬骨頭”的堅韌,正是水文化賦予青年的底氣。
水文化里的“創新智慧”,是青年賦能發展的破局密鑰。從都江堰“乘勢利導、無壩引水”的生態智慧,到如今“數字孿生流域”的科技革新,水文化從來不是僵化的歷史,而是隨時代生長的創新源泉。河海大學青年科研團隊追隨前輩的科研足跡,將古老治水智慧與現代科技結合,近5年深耕“智慧水利”“生態調度”等前沿領域,參與的30余項國家級科研項目中,多項成果已落地應用。在淮安大運河水上立交,青年工程師們搭建的智能調度平臺,讓長江水與淮河水實現“碧水各行其道”的精準管控,年通航能力提升20%。不僅如此,面對中小學生,用VR技術還原樞紐建設場景,用互動模型演示“水往高處流”的水利原理,讓水文化從“書本里的文字”變成“看得見的知識”,正是青年對水文化創新傳承的生動實踐。
水文化里的“為民底色”,是青年扎根基層的初心坐標。“治水為民”,這四個字貫穿了中國水文化的始終: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讓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當代水利人守護江河安瀾,讓億萬百姓喝上“放心水”。這份“水潤民生”的情懷,如今正被青年接力傳遞。在南京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志愿者們組成的實踐隊開展“長江生態護航”行動,將“專業術語”轉化為村民易懂的保護指南,推動生態措施落地見效。在蘇州太湖畔的村落里,實踐團成員們既排查老舊灌溉渠的滲漏隱患,又挨家挨戶開展節水科普,用腳步丈量著“水利為民”的距離,讓水文化的溫度真正傳到百姓心坎上。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青年甘奉獻而有為。當千年水脈與青春力量相遇,碰撞出的不僅是文化傳承的火花,更是實干興邦的動能。新時代的青年,正從水文化中汲取堅韌、創新與奉獻的力量,把“治水精神”融入攻堅克難的每一步,把“為民初心”寫進服務群眾的每一件事。相信當更多青年與水文化同行,定能在祖國大地上書寫出更厚重、更精彩的青春華章,讓千年水韻始終涌動著生生不息的奮斗力量。(王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