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家共進,和時代同行,這就是青春的模樣。10月12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舉行。活動緊扣青春愛國奮斗主題,結合新時代治水安邦、興水利民的偉大實踐,通過主題演講、情景演繹、音樂舞蹈、互動分享等多種形式,以網為媒、以水為介,網上網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課”。
10月12日晚,由中央網信辦等部門聯合主辦的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舉行。
院士總師重返母校,講述奮斗的青春故事
作為中國第一所水利高等學府,110年來,河海大學培養了30多萬名畢業生,他們如水赴壑、奔流四方,譜寫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動人篇章。你想象中的青春是什么樣?活動當晚,多位知名校友講述奮斗的青春故事,分享參與重大水利建設的感悟,激勵學子踐行至誠報國初心。
都說水往低處流,南水北調憑什么讓水往高處流?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張建云驕傲地說,靠的是他們自主研發的世界最大最先進的13個梯級泵站群,利用它們,順利地把長江水調往了北方地區,為保障北方地區水資源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假如許我再少年,挑燈苦讀不偷閑。”張建云寄語年輕人將青春寫在江河湖海上。
“水利事業永遠不過時,年輕人要踏實,敢探索、重質量,緊跟國家的步伐,定能有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是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負責人之一,當年在河海求學,他滿腦子都是學習,靠課本、水杯、草圖搶位占座,就怕晚一步,“現在想想,當年占座的較真勁兒,和后來建三峽大壩一樣,每一步都得扎實,心里才踏實。”
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張金良,當年因為一張白面餅,報考了河海大學。“12歲那年,鄰縣黃河發洪水,村里發了難得一見的白面,讓烙餅救災民。母親烙餅,我負責燒火,整整50斤白面,母親都沒舍得讓我嘗一口,說這是救命糧。我當時有個念頭:等我長大了,一定要治好黃河!高考時,我把所有志愿都填了水利專業。”張金良說,如果說治其他江河是解一元高次方程,那么治黃河是二元高次方程,難在“水少沙多”,“但是再難也得建,這些年在黃河上做的項目,也算圓了當年的心愿。”
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設計總工程師徐建榮則分享了青春里的一個“小遺憾”:他的大學生活很簡單,每天就是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我們班有個同學吹口琴特別好,我覺得很瀟灑,當時若學個樂器,或許我在白鶴灘工地的日子會更豐富。”
在國家卓越工程師、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總設計師林毅峰的青春回憶里,除了學習,還多了一些對南京這座城市的探索經歷。大學時期,他會到清涼山上看星星、識別星座,也常到石頭城去尋找六朝遺跡,“在河海的7年,不僅收獲了專業知識,也受到了六朝古都文化的熏陶。”
文藝名家和故事原型演繹經典,展現最美青春模樣
“看著你們青春的臉龐、看著我奉獻了半生的校園,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演員侯勇藝術化演繹河海大學老校長嚴愷水利報國的故事,“這些年來,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學校、就是你們啊!告訴我,我們的河海,她發展得更好了嗎?”
“老校長好,一切都好!”全場學生共同喊出答案,慷慨激昂的聲音久久回蕩在操場上空。在學子們的心中,老校長抱著圖紙、在風雨中奔波的身影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樣。如今的河海校園里,嚴愷提出的“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校訓精神依然指引著一代代學子扎根大地、砥礪前行,在治水興邦的征程中書寫青春華章。
紅旗渠全長1500公里、參與修建人數近10萬,耗時近10年,是“新中國奇跡”,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今年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周年,演員林永健和修渠人及其后代再現當年戰天斗地的感人故事,精彩的演繹讓不少同學紅了眼眶。
祖輩父輩們把紅旗渠修好了,一代代人把看好渠、護好渠、管好渠當成自己的使命。在南京,也有一群人用自己的力量守護著長江水,展現著最美的青春模樣,楊金海就是其中之一。
從小在南京江邊長大的楊金海,家里幾輩都是漁民。隨著長江水質變差、魚蝦減少,他曾一度陷入迷茫。2016年,南京整治沿岸捕魚養殖工業企業,浦口區100多名漁民全部“上岸”。也是那一年,七壩港江豚保護區成立,南京長江江豚保護隊組建起來,楊金海等人帶頭報名。經過培訓,楊金海他們從靠水吃水的捕魚人,成為靠水護水的江豚巡護員,并且全部加入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
“現在,江水慢慢活過來了,有時候一天能觀測到十幾頭江豚。”從捕魚到護豚,從向長江“索取”到為長江“守護”,楊金海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我真心希望更多人能加入我們,一起守護母親河。”
新一代青年重任在肩,向著未來篤定前行
這個夏天,“蘇超”創造了太多讓人熱血沸騰的時刻。12日晚,“蘇超”十三市球員代表的亮相點燃了觀眾的熱情,臺下吶喊聲一片。
“蘇超”鹽城隊17歲門將嚴子航被廣大球迷譽為“少年門神”,目前是鹽城東臺市三倉中學一名高三學生。初中時,他立志要來南京上大學,目標院校就是河海大學。“河海是‘雙一流’院校,足球項目水平更是全國排名靠前。”嚴子航說,“蘇超”賽場經歷讓他更有沖勁兒沖向河海,目前正全力以赴備戰明年高考。
活動現場還有一位今年剛從南京高校碩士畢業的學姐——奧運冠軍張雨霏。河海以水利見長,而她從小也是在江蘇“水”里泡大的:5歲開始專業游泳訓練,13歲進省隊,15歲進國家隊,一路蝶變成奧運冠軍。面對新的奧運周期,張雨霏和教練團隊一起打磨新技術,“每兩個月都能看到進步,我也大膽立下新目標:要成為中國首位30歲站上奧運賽場的女性游泳運動員。”
不躍入水中,永遠不知道自己能游多遠。不拼一把,怎會知道未來有無限可能?張雨霏表示,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講述的河海人一代代治水、護水、興水的故事,讓她熱血沸騰。“其實水是我們共同的老師,它教會我們剛柔并濟、積蓄力量,也教會我們中流擊水、勇立潮頭。身后有祖國的托舉,我們這代年輕人本就該篤定前行,把前輩的拼搏精神接過來,把開拓未來的使命扛在肩上。愿我能與各位同學共同努力,不負青春、不負時代!”
“河海學長們的故事讓我動容,他們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扎根領域的堅守令人敬佩。”現場聆聽了“大思政課”后,河海大學大三學生肖佳怡收獲滿滿,“作為學生,我要以他們為榜樣,既學好專業知識,也傳承奮斗精神,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執青春之筆,在祖國大地書寫屬于我們這代人的華章。”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何潔/文 徐琦/圖
實習生 楊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