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值金秋,層林盡染,稻浪翻涌,田疇間寫滿豐收的詩行。各地鄉村紛紛推出以豐收節、采摘體驗、民俗文化展示等為主題的旅游活動,吸引大量游客走進田園、感受鄉韻。
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已占據國內旅游市場的“半壁江山”,依托獨特的自然風光、農耕文化和民俗資源,為鄉村經濟開辟第二片“豐收場”,走出一條以旅興農、以農促旅的可持續發展共富之路。
以文化為沃土,擘畫“村”游美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挖掘鄉土基因,將歷史遺存、傳統鄉村習俗轉化為文旅符號。各地“出圈”的鄉村,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蘊,如,在江西婺源,“曬秋”是篁嶺村的明信片,古徽州地區保留下來的鄉村習俗,成為了游客們秋季游玩必打卡;在安徽宏村,將青磚黛瓦、馬頭墻與水脈、建筑、文化的完美融合演繹到了極致;在浙江烏鎮,依托非遺文化,打造沉浸式江南水鄉,讓人們體驗江南“小橋流水人家”之美。“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稻麥翻滾間感受文化遺存的韻味,其無可復制的生態與文化“顏值”,最終升華為鄉村不可替代的發展“價值”。
以創新為巨筆,飽蘸“農”情墨彩。如果說文化是鄉村旅游的“根”,那么創新就是讓鄉村旅游“活”起來的“脈”。如今,“農業+”創新體驗模式遍地開花,江南水鄉錫山謝埭蕩村擁有百畝芡實采摘園,讓游客從“旁觀者”變成“體驗者”;浙江安吉縣的萬畝茶園,推出“茶旅融合”項目,從采茶、制茶到品茶,再到用茶渣制作香皂、面膜等,讓一片茶葉衍生出多條產業鏈……體驗創新讓游客“走進來”,產品創新讓游客“走出去”,“稻田咖啡”“玉米迷宮”“稻田畫打卡點”等新場景層出不窮,讓傳統農田變成了“網紅打卡地”;用紅薯、玉米等農產品制作的文創盲盒、特色零食,成為游客爭相購買的伴手禮,讓“農”元素煥發新的商業活力。這種以創新激活農業資源的做法,讓鄉村旅游既保留了“農”的本色,又增添了“新”的活力,讓“村”游真正實現了“可看、可玩、可購”。
以多元為和鳴,共繪“興”村萬象?!按迕耖_民宿,大學生返鄉創業、企業注入……”多元化的參與,奏響“興”村交響曲。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在鄉村的舞臺上碰撞融合,催生出豐富多彩的新業態。貴州舉行的創客大賽,通過引入優秀創客及企業,推動貴州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云南大理的雙廊古鎮,創客們開發了稻田瑜伽、古法扎染等特色項目,欣賞洱海風光,還能深度融入鄉村日常;在南京佘村,曾經默默無聞的古村落,短短幾年,就涌現出“路邊邊”“南風小屋”等23家咖啡小店。這種多元的發展模式,讓鄉村旅游的紅利精準滴灌到鄉村肌理的每一處,繪就了產業興旺、村民富裕、鄉村美麗的“興”村萬象。
村游“勢頭旺”,更需“根基穩”,唯有守住鄉土魂、凝聚各方力、激活新動能,以“小鄉村”撬動文旅“大市場”,讓村民富裕,讓鄉村振興,最終實現鄉村旅游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圖景。(文:張麗瑾 圖:諸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