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今年以來,江蘇“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深入基層,將優質演出送至社區廣場、街頭巷尾,當公共文化服務真正下沉基層,當百姓成為舞臺的主角,文化的種子便會在基層沃土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在于讓百姓從被動的“觀望者”轉變為主動的“創造者”。句容的文化館里,書法、器樂、中國舞、走秀等課程深受歡迎,68歲的居靜全退休后在文化館重拾音樂夢,從認不全五線譜到熟練吹奏《歌唱祖國》等曲目。“豆腐乳西施”彭麗梅白天賣腐乳,晚上登上鄉村大舞臺,不僅圓了表演夢,更借“民星”效應讓自家產品銷量翻倍。這種“身邊人演身邊事”的創作,讓文化從單向輸送向百姓的自我表達轉變。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匯聚成基層文化生態的變遷。如今,在江蘇各地的“鄉村春晚”舞臺上,主角正是當地的農民。他們自編、自導、自演,將田間地頭的勞作場景、鄰里之間的生活趣事編成小品和歌舞。節目素材源于生活,充滿了泥土的芬芳與真摯的情感,生動詮釋了基層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當百姓成為文化的主角,公共文化服務便擁有了最蓬勃的生命力。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有助于激活鄉村善治的“一池春水”。文化服務直達基層的意義遠不止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它更像一汪清泉,以文化浸潤基層治理,潛移默化中改變著鄉風民風,并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有些農村地區存在的閑時賭博、鄰里糾紛等問題,隨著文化服務的精準落地在逐漸化解。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組建蘇北第一支銅管樂團,30多年來,村民們白天勞作、晚上排練,將《村民公約》、孝善故事編成樂章,在平時或節慶時為鄉鄰演出,幫助群眾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憂、文化上解渴;淮安盱眙縣依托村級文化站打造農家書屋、道德講堂等陣地,常態化開展“身邊好人”“道德模范”事跡宣講,進一步加強居民思想道德教育,推動鄉村德治建設。昔日的“家長里短”變成了“比學趕超”,攀比浪費的陋習少了,互助友愛的氛圍濃了。多地從文化實踐中探索出“文化賦能、治理增效、群眾受益”的特色路徑,實現文化傳承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互促共進。
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需要構建高效、協同、持久的文化資源直達機制。文化下沉不是一次性的“送戲下鄉”,一方面,要積極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建立長效機制,確保資金、項目、人才能夠持續向基層,特別是向偏遠地區和薄弱環節流動;另一方面,要培育持久的“內生力”,推動文化服務從“送”到“種”的深刻轉變。要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的培養,積極發掘和扶持本土文化能人、民間文藝團體,為他們提供展示舞臺和創作空間,讓文化真正走進村民生活,讓群眾更有成就感、獲得感,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從村口的廣場舞到社區的書畫展,從農民的詩歌創作到非遺的活態傳承,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凝聚了鄉村振興、社區發展的精神力量。未來,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新服務形式,讓公共文化服務真正成為激活基層活力、助力鄉村振興的持久動力,讓文化之花在神州大地上處處綻放。(朱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