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 編輯:高霞
- 時間:2025-10-30 11:27:25
近年來,無錫濱湖以“生態高顏值”撬動“發展好價值”,積極探索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三生融合”模式初見成效,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新圖景。

馬山太湖
生態+保護:繪就三生融合“錦繡圖”
作為濱湖生態修復的標桿項目,長廣溪“生態島”試驗區2023年起開工建設。全區投入5554萬元的專項資金,已全面完成了濕地凈化、鳥類棲息地優化等4項重點工程,正通過系統性保護措施為濱湖區動植物營造更優質的棲息環境。
最近,軍嶂山上的紅外相機拍到了不少“稀客”:雪浪山出現對棲息地極挑剔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獐,軍嶂山、寶界山一帶的貉家族日益興旺……這些“生態檢測員”的活躍身影,正是濱湖生態質量的最佳證明。

鳳頭鷹
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顯示,濱湖區共記錄生物1790種,區域內珍稀物種豐富,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物種56種,國際國內瀕危物種32種,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優良的保育條件,是重要的保護區域。

獐

貉
從一級保護植物水杉到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從翩躚東方白鸛到林間猛禽林雕,多樣生靈在此繁衍生息,編織出一張生機盎然的生態網絡。新一輪生物多樣性調查正在進行中,新發現鶚、黑鳶、蛇雕、松雀鷹、貉、獐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相關負責人表示,珍稀物種的頻繁現身,是全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環境修復方面工作的最好成效。

紅嘴相思鳥
生態+文旅:打造長三角“網紅打卡地”
集中無錫市90%的旅游資源,“太湖108廊道”以108公里總長串聯起太湖岸線精華……濱湖區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將“生態+”理念深度融入文旅產業發展,打造了一批現象級網紅打卡地。
太湖植物園作為長三角首個以“自然演替”為主題的植物園,其啟動區創新性地將生態修復與文旅體驗相結合。園內設置沉浸式植物科普館、濕地觀鳥塔等特色項目,開園后短時間內就接待了大量游客,成為無錫市研學旅行示范基地。

水雉、池鷺、白鷺
植物園的成功運營,不僅豐富了市民休閑生活,更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配套產業升級,形成了規模可觀的文旅消費圈。
今年,無錫先后登上總臺春晚和元宵晚會,濱湖區幀幀絕美的精彩畫面讓濱湖成為全民焦點,其中,雪浪山日益更新煥發湖灣活力,成為春晚分會場的重要展示窗口。雪浪山“天空之鏡”觀景平臺與薰衣草的組合,使其迅速躋身華東地區熱門打卡地。景區還引入山地音樂節、非遺市集等特色活動。
此外,這個夏天,濱湖的夜生活因蘇超熱潮更添魅力,湖濱商業街等推出的“足球夜市”實現“看球+美食”的全域觀賽新體驗。

十里芳徑
生態+農業:培育鄉村振興“綠色銀行”
濱湖區創新推動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精品化、品牌化、科技化”的特色之路。
胡埭鎮富安村依托“狀元古道”文化IP,打造了獨具特色的“賞花經濟”。春季的千畝油菜花海日均接待游客5000人次,周末和節假日更是達到萬人以上,帶動周邊農副產品增收超10萬元。村里開發的“狀元茶”“梯田米”等文創農產品,通過直播帶貨實現了可觀的銷售額。
更值得一提的是,富安村創新推出“企業認種稻田”模式,吸引26家企業認種150畝稻田。近年來,該村始終堅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與基礎設施建設、村莊治理的深度融合,以七彩花海梯田、狀元古道等文旅IP為依托,蹚出一條“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村莊變景區、田園變樂園”的農文旅融合促鄉村振興之路。
馬山街道巧打“特色牌”,善譜“融合曲”,打出“節慶+電商+物流”產銷組合拳,用“土特產”做實鄉村振興大產業。
一方面通過“觸電云端”,冷鏈專線鮮果48小時直達全國,在“同城半日達”的基礎上,推出“江浙滬8市半日達”,以實現馬山楊梅“一路快跑”;另一方面,開展直播帶貨,以大數據助力楊梅銷售,果農戶均銷售額超3萬元。街道還開發楊梅采摘游、果酒釀造體驗等衍生項目,形成“種植-加工-旅游”的全產業鏈模式。
位于馬山街道的“小南灣鄉創園”是濱湖區農文旅深度融合、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典范。以闔閭吳文化和農耕文化為內核,以農業、休閑度假、教育、文化藝術為主導產業,以生態農業為景觀本底,輔以藝術鄉建,營造“農業、生態、藝術、永續、多元”的新江南原鄉理想生活場。
近年來,全區綠色食品認證比例大幅提升,有機農產品產值顯著增長。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有關規定,無錫“無錫毫茶”“馬山楊梅”“陽羨雪芽”3個產品獲得地理標志產品認定,其中2個在濱湖區,生態農業日益成為富民強區的“綠色銀行”。

長廣溪
生態+科創: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山水東路,這條11.8公里的“山水科創走廊”魅力十足!它一頭牽著秀美的蠡湖,一頭挽著浩渺的太湖,東邊是生態寶庫長廣溪濕地,西邊是蒼翠起伏的軍嶂山脈。這條路線不僅擁有美麗的山水風光,更匯聚了全區80%以上的重要科教資源,包括江南大學、東南大學無錫校區、中國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航空工業雷華電子研究所和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機構。
山水東路科創谷作為濱湖創新策源地,將綠色技術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開創了“院所經濟”新范式。
按照“一路兩園多節點”規劃,未來三年將全面完成科創谷地區詳細規劃編制及重點片區城市設計,高標準推進申威信創產業園、南泉民用航空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建設,同步實施山水東路改造提升工程,構建“科學大道”科創走廊;通過組建科創谷工作專班及平臺公司,精準導入院所產業鏈企業,加速推進太湖實驗室深遠海裝備研發基地等項目建設。
未來三年,濱湖將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依托東南大學無錫校區新質生產力研發中心等平臺,引育高層次科創項目;加速推進公安部交科所等項目建設投用,推動南京大學“擎天工程”大科學裝置落地,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創新鏈條;依托太湖灣車聯網創新中心等載體,促進綠色技術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
從長廣溪的飛羽世界到科創谷的綠色創新,濱湖的生態答卷越寫越精彩。隨著生態島鏈持續延伸、“生態+”模式不斷深化,生態產業的“高顏值”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的“好價值”,這顆太湖灣的“綠寶石”,正在綻放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
(濱湖生態環境局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