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10月29日,在陜西省延安市舉辦的中國文明鄉風大會上,《全國“村字號”文體活動情況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全國“村字號”類型多達24種。2024年,全國農村累計舉辦各類文體活動超過220萬場,農民文體活動參與率超七成。
“村字號”的興起,是鄉村內生動力的深度覺醒,是農民精神世界從“貧瘠”到“豐盈”的華麗蛻變。曾經,鄉村文化舞臺多是“留白”,農民的精神需求常被淹沒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里,閑時的消遣也難逃“喝酒打牌”的單調;如今,從田間地頭的歌舞展演到村落廣場的競技比拼,從傳統民俗的創新演繹到現代藝術的鄉土表達,“村字號”活動以多元形態喚醒了鄉村沉睡的文化基因。這些轉變,是鄉村從“富口袋”到“富腦袋”的跨越。鄉村的每一場活動都是一次精神的集結,每一份熱情都在重塑鄉村的文化肌理,讓鄉土大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朝氣與活力,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文化的創造者、參與者與受益者。
“村字號”的蔓延,是文明鄉風建設的創新實踐,是鄉村治理從“硬約束”到“軟浸潤”的智慧升級。“村字號”文體活動成為涵養文明、浸潤人心的重要載體,更是破解鄉村治理難題的“金鑰匙”。往日里因宅基地糾紛紅臉的鄰里,或許在一場協作競技的賽事中握手言和;曾經被彩禮、宴席裹挾的陳規陋習,可能在一次移風易俗的小品展演中悄然松動;那些疏離的鄉情鄉誼,也會在共同籌備“村晚”、共建文化廣場的過程中重新凝聚。從凝聚鄰里情誼的趣味運動會,到培育集體意識的節慶活動,“村字號”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文明理念融入日常、扎根人心,它像一條無形的紐帶,串聯起鄉村的人和事,讓和諧、向上、向善的風氣在鄉土間自然生長。
“村字號”的背后,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支撐,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鄉土大地的生動表達。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若說產業振興是鄉村發展的“筋骨”,那么文化振興便是鄉村永續發展的“靈魂”。“村字號”活動所激發的文化活力,正轉化為鄉村發展的持久動能。它讓鄉村有“稻花香里說豐年”的物質豐足,更有“簫鼓追隨春社近”的精神豐盈;也讓鄉村文化從“沉睡的寶藏”變為“流動的風景”,吸引著城市人走進鄉村、讀懂鄉村,為鄉村旅游、非遺、特色農產打開了通往外界的窗口。從喚醒千年農耕文明的根脈,到激活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潛能;從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到賦能產業、生態、人才的全面振興,“村字號”活動正成為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書寫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答卷。
寶塔山下,初心如磐;黃土高坡上,新風浩蕩。“村字號”的澎湃浪潮,是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最真摯表達,是鄉村文化根脈在新時代的賡續傳承,更是中國鄉村在現代化道路上的自信綻放。當文化的種子在希望的田野上深深扎根,當文明的新風在鄉土間久久吹拂,當農民的精神脊梁愈發挺拔,鄉村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天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鄉土力量,譜寫出更加恢宏壯麗的振興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