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從沖動囤貨更多轉向理性購物,體驗式消費更在意情緒價值
今年“雙11”,既講“理”又重“情”
今年“雙11”與往年單純追求商品交易總額的狂熱不同,業內人士分析,如今消費者正變得更加成熟和理性,推動著“雙11”從“流量狂歡”向“質量深耕”轉型。
即時零售業務首次參戰“雙11”
今年“雙11”,AI大模型集體“上崗”,“雙11”也從“價格戰”和“流量戰”邁入了“技術戰”。昆山亞一智能物流園里,在超腦2.0的決策下,“小車在地面跑,飛梯在貨架穿梭”。這得益于京東物流大規模投入“超腦+狼族”智能設備集群,一線效率提升近20%。目前,昆山亞一是京東物流全國最大的倉揀一體智能物流園,日均出庫單量超百萬,覆蓋江蘇區域45%的單量。

那么對消費者而言,AI能在購物時帶來什么?打開手機淘寶APP,輸入關鍵詞,“AI萬能搜”瞬間生成包含產品推薦、優惠組合和用戶評價的完整攻略;天貓的“AI試衣”支持用戶一鍵上身試穿心儀穿搭等功能;在京東下單后,京小智客服主動推送物流軌跡,并預判可能的售后需求提前給出解決方案;而在場外,DeepSeek、豆包等AI助手充當起采購助理,消費者購物更方便。“線上下單,門店發貨,小時級甚至分鐘級送達”——近幾天在電商平臺下單,“即時零售”的購物體驗正在刷新“雙11”的消費模式。
今年,阿里、京東、美團三大巨頭的即時零售業務首次全面參戰“雙11”。“雙11”前夕,首批3.7萬個品牌40萬家門店接入淘寶閃購,打通線上線下,開啟“遠近一體”經營。京東將即時零售“京東秒送”納入“雙11”促銷并推出五折促銷活動,京東本地生活的超300萬綜合商家參與“雙11”。美團新業務“品牌官旗閃電倉”已覆蓋上海、成都和廣州等10余座城市,未來還將針對運動戶外和寵物用品等多個品類開放。
天貓“雙11”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淘寶閃購帶來的新用戶在“雙11”期間的電商訂單數已破億。目前,淘寶閃購有19958個餐飲品牌、863個非餐品牌的成交額相比“雙11”前增長超100%。
除了通過線下門店開通淘寶閃購,還有更多品牌考慮從“倉”切入布局即時零售。立足核心基礎設施閃購倉,借助淘寶便利店,品牌商家能以更低成本布局即時零售。過去幾年,即時零售實現“從無到有”,未來將走向“從有到好”。無論是出差所需的護膚品,還是臨時使用的西裝、跑鞋,當即時零售從應急成為主流消費場景,供給的品質化和品牌化升級是必然方向。

線下沉浸式體驗感重塑實體魅力
當線上平臺以長周期搶占市場時,線下商場也已提前拉開戰局。
位于南京新街口商圈的新百、中央商場等從10月中旬便啟動“雙11”活動預熱。與線上復雜滿減不同,這里的商戶普遍采用“直降+滿贈”的簡單玩法,精準擊中不同消費群體需求。
“這次活動力度全年最大,黃金每克直降150元,鑲嵌類首飾滿3000元減500元,有的款式比線上直播間還劃算。”南京新百一樓的某黃金珠寶品牌專柜前,導購員小張正為一對年輕情侶介紹訂婚戒指。

記者走訪下來,幾乎每個黃金珠寶專柜都推出了不同品類的優惠活動:黃金克減80元至150元不等,翡翠最高打到五折。“趁著‘雙11’搞活動來買,黃金首飾這類貴重物品還是要上手試戴才能確定合不合適,這樣也踏實。”正在挑選的市民汪女士說,線下直降后比線上貴不了多少,還能當場拿到,又快又省心。
數碼產品區同樣人氣旺盛。中央商場某數碼品牌授權店的體驗臺前,店員手持最新款手機向顧客演示功能。剛換新手機的張先生算了筆賬:“舊手機線上估價3200元,這里給了3500元,加上12期免息,比線上買省了近800元。”
服飾類商戶則聚焦“冬裝上新+反季促銷”。建鄴吾悅廣場潮流品牌EVISU店鋪負責人說,商場有“雙11會員內購會”,品牌服裝2.9折起,折后還能享受滿600元減100元的活動。“大家都在加速搶占線下市場。”
更有商場以“沉浸式體驗”吸引年輕消費者,打造線下獨有的消費場景。南京河西華采天地蘇寧易購門店除了國補、廠補、蘇寧補疊加最高能補貼50%,還設置了多個家電體驗區:彩電區播放4K電影供顧客體驗畫質、洗衣機區現場演示清洗效果……市民趙先生說,“裝修不知道選多大的冰箱,店員上門測量后給了精準建議,這種服務在線上很難實現。”
走訪中,記者感到,線下商場的“雙11”預熱戰中,體驗感和專屬服務成為核心競爭力。與線上相比,線下商戶在試穿試用、當場提貨等方面解決了線上盲買的痛點,現場體驗和專業講解不僅提升了消費體驗,正品保障和便捷售后也消除了不少消費者的顧慮。此外,體驗場景讓線下商場不再是單純的購物場所,而是社交、休閑、消費的綜合體,特別是“區域首店”的新鮮感,吸引消費者專程打卡,提升商圈人氣,這是線上無法替代的。
消費者的態度也印證了這一趨勢。記者隨機采訪的顧客中,有不少表示在購買黃金首飾、家電家居、品牌服飾等商品時,更青睞“線上比價+線下購買”的購物方式。

理性購物驅動“雙11”回歸零售本質
艾媒咨詢創始人兼CEO張毅認為,今年“雙11”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價值回歸”,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消費圖景。消費者從過去的沖動囤貨轉向理性購物,質價比、體驗消費和國貨崛起成為最鮮明的注腳。“這種理性并非消費降級,而是消費觀念的成熟與升級。消費者不再僅因為打折而沖動下單,而是更加審慎地考量商品的真實價值。與此同時,為‘快樂’和‘體驗’買單的趨勢異常鮮明。今年以來,旅游、演唱會等服務業消費迎來爆發,顯示出消費者對精神愉悅和健康生活的投資意愿顯著增強。”
另一個顯著趨勢是國貨品牌的全面勝利。張毅觀察到,在美妝、家電、消費電子、快消品等多個領域,國貨品牌憑借出色的產品力、創新的技術以及深厚的文化認同,在銷量和口碑上均跑贏了國際大牌。“這背后是消費者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國產品牌對市場需求精準把握的結果。以新能源汽車為例,習慣了智能設備的年輕一代,更傾向于選擇‘更懂中國消費者’的國產智能電車,而非傳統的機械式外資品牌。”
在銷售陣地方面,直播電商也經歷了模式迭代。張毅認為,直播行業已進入“店播時代”。“過去直播主要靠頭部主播吆喝,今年品牌自播成為主流。”他分析,品牌通過內容互動直接鏈接用戶,這種模式更健康、更可持續,同時也節省了營銷和渠道費用。
南京商業地產商會智庫專家蘇曉晴認為,當前“雙11”已“不可避免地走上下坡路”,其根本原因在于電商的底層邏輯——成本優勢正在發生逆轉。
“必須要認識一個現實,現在電商成本已大于實體店。”蘇曉晴解釋,在電商發展初期,其因省去線下租金等環節而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但如今,流量獲取、平臺傭金、人員運營、物流倉儲和營銷推廣等費用持續高企,使得電商的綜合成本占比可能高達20%甚至更多。這意味著,電商曾經賴以生存的成本優勢,現在已經沒有了。
盡管問題重重,為何“雙11”依然年復一年地舉辦?蘇曉晴認為,這背后是巨大的商業慣性使然。“對于平臺和許多深度捆綁的商家而言,‘雙11’已經成為一個無法輕易停下的‘機器’。它承載著巨大的資金流、就業和業績壓力。現在體系已經綁得太深,形成了路徑依賴,即便知道在走下坡路,也必須硬著頭皮走下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 盧曉琳 許愿 顏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