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無錫,綠潮涌動。
11月13日,為期3天的第十七屆無錫國際新能源展覽會在太湖國際博覽中心啟幕。2萬平方米的全景展覽,呈現著各種前沿的新能源應用場景和體驗;7場高水平產業對接活動,為與會者提供全方位的洞察與交流機會。
思想的光芒、技術的火花、產業的能量,在此交織,為全球綠色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從光伏儲能到綜合能源,從零碳園區到虛擬電廠,從陽臺光伏到交能融合,本屆展覽會云集了能源裝備、綠色能源、AI+能源、能源基礎設施及能源可持續發展五大領域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
AI時代,算力處在高速增長期,對電力能源基礎設施的底層保障及清潔能源管理和數據傳輸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遠東股份以“AI+算力+電能”為切入點,推動電力與算力融合,現場展示的算力、存儲、傳輸三位一體智能生態系統,可釋放能源與算力協同的最大效能。

華光環能帶來了在建的華光工業綠色微電網示范項目。“我們通過構建高效互補的工業用能新模式,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工業微電網解決方案。”華光環能高級工程師何國光介紹,該項目集成了風力、光伏、氫燃料、生物質氣化內燃機等7種分布式能源,覆蓋清潔能源全場景,可根據園區用能特點匹配發電形式。同時項目攻克了多類型儲能協調控制、源網荷儲智控等關鍵難題,配置4類儲能技術,通過能源管控平臺互補調節,新能源消納比例超60%。

低空經濟正成為新能源領域的新賽道。首次亮相的“交能融合”展區讓人大開眼界:中國電信帶來的5G網聯無人機駕駛艙,可實現實時數據交互與遠程控制;超翼科技最新研發的全球首款安防垂直起降器,能在樓宇間隙、山地間自由穿梭;航天國器的多旋翼無人機有效載荷能力高達300公斤。這些突破性產品,破解了傳統低空經濟燃油依賴、新能源技術場景局限等行業痛點,為新能源低空技術在城市交通、應急保障、低空物流、安防巡檢等剛需領域的落地提供了可借鑒的實施路徑。


新能源的未來,屬于創新的力量,也屬于協同的智慧。本次展覽會直面產業需求和挑戰,掀起頭腦風暴。
“未來五年,能源變革將從‘能耗雙控’全面轉向‘碳排放雙控’。”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主席、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指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下,能耗、碳值、技術已成為新的“準入門檻”,未來的新能源行業,科技、低碳和數字就是最根本的制勝之道。“我們將著眼于虛擬電廠、零碳園區、能源AI大模型、電儲算一體化等代表新能源未來的熱門賽道,提供更多的‘協鑫方案’。”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把關注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與能源技術的深度融合。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商業航天、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蓬勃興起,這些高附加值產業對電力的需求也會持續攀升。如果沒有綠色電力的滋養,再先進的算法,再前沿的技術也難以茁壯成長。他建議在長三角等產業聚集高地同步規劃建設零碳算力谷,推動綠電供給和算力提升、產業發展,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堅實能源保障。
“我們需要加強與行業的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清潔能源的發展。”歐洲儲能行業協會全球供應鏈及金融負責人莊博文直接發出了邀約。他介紹,眼下正在規劃零碳發展,企業承諾使用100%可再生能源,儲能已經成為了電網穩定的關鍵因素,他們正在尋求強大可靠的合作伙伴,中國能源界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他表示,歐洲的電池制造能力不足,系統集成方面也還在改進中,如果能將監管框架與產業合作相結合,讓歐洲開發商與中國制造商攜手,使中國技術融入歐洲解決方案,同時又符合歐洲標準和框架,就能大大加快綠色能源轉型供應鏈的形成。
無錫始終致力于構建內外聯動的全球能源合作生態。借助新能源展覽會的“鏈接力”,此次有來自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哥倫比亞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嘉賓到場洽談采購,彰顯了無錫日益顯著的國際化影響力與資源對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作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市場,對中國新能源產品和技術有著旺盛需求。本屆展覽會專門組織了高端對接活動——“中歐新能源(光儲)投資對接會”,特邀歐洲實力客商,帶來百兆瓦級真實光儲項目資源,為中國優秀企業進入歐洲市場搭建精準、高效的直通平臺。
在開幕式上,還有一批重要平臺落地:“無錫新能源海外聯絡中心”擴容、“聯合國/國際組織可持續采購服務中心無錫站”成立、“全球綠色低碳創新中心”揭牌。
據悉,早先無錫已在荷蘭、土耳其、匈牙利、馬來西亞、新加坡建立了首批海外聯絡點,此次又新增了澳大利亞、阿聯酋、幾內亞等8個點位,為國內企業“走出去”和國外項目“引進來”架起更多橋梁。聯合國/國際組織可持續采購服務中心無錫站的落地,則將為無錫乃至全國的優質新能源產品進入國際公共采購市場打開便捷通道。“全球綠色低碳創新中心”定位為國際化的綜合性創新平臺,旨在整合多方資源推動新能源技術發展和應用、全球市場拓展及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建設。這些平臺將形成有效聯動,構建起一張覆蓋更廣、服務更深的全球化市場網絡,持續助力無錫在新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與創新發展。
來源:無錫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