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最具活力和創新精神的群體。一座城市集聚的有為青年越多,青年居住和奮斗的環境越好,這座城市的競爭力、創新力就越強。
自入選省級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以來,常州堅持青年優先發展原則,全力打造“全國青年創新創業最向往的城市”。如今,聚集在常州的有為青年們,正積極展現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與常州“雙向奔赴”,在各行各業為常州增光添彩。
用技術,為生活帶去溫暖
在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的創業孵化基地,一個名為“zaemon三維”的學生工作室正悄然改變著人們對動漫文化的認知。工作室創始人、智能制造學院2021級學生喻梓涵將少年時期對動漫的熱愛,轉化為可穿戴模型技術的探索與實踐,不僅實現了個人創業夢想,更讓科技與人文關懷在一次次創新中交融。
童年的喻梓涵是《龍珠》的忠實觀眾。每個周末早晨,他總會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看孫悟空在一次次戰斗中突破極限。一次,主角變身超級賽亞人的場景讓他激動不已,他拆開麥片紙箱,用錫箔紙和膠帶做出了第一個“龜派氣功波發射器”。十四歲時,他被《進擊的巨人》中立體機動裝置的設定深深吸引,開始嘗試用廢舊零件仿制器械。
2021年,喻梓涵進入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學習三維設計與3D打印技術。系統的專業學習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喻梓涵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技術如何能讓虛構的夢想照進現實。
2022年,一位因事故失去右眼的粉絲通過社交平臺聯系喻梓涵,希望定制一款可變形機械眼罩。這讓他萌發了新的思考:技術不應只服務于娛樂,更應承載人文價值。他接下了這份特殊的訂單,運用微型伺服馬達和智能芯片,設計出可通過微電流控制開合的機械眼罩。當用戶第一次戴上設備,眼罩如花瓣般優雅展開時,對方眼中閃爍的淚光讓他更加堅定:“科技能夠修復的不僅是外觀,更是對生活的信心。”
此后,他與團隊開始探索可穿戴設備與醫療康復的深度融合。一位漸凍癥女孩是《EVA》動漫的忠實粉絲,團隊為她定制了語音交互外骨骼。當女孩用僅能活動的食指觸發設備按鈕,合成語音響起“不能逃避”的經典臺詞時,賦予了女孩不屈抗爭的新形式。還有一位白血病患兒喜愛《鬼滅之刃》,團隊為此設計了一款呼吸訓練儀,LED燈會隨呼吸節奏明滅,將枯燥的康復訓練轉化為充滿儀式感的互動體驗。
“技術不是冷冰冰的代碼,而是有溫度的橋梁。”喻梓涵表示,未來工作室將致力于開發更多輔助康復、增強溝通的可穿戴設備。
依托學校對學生創業創新項目的支持和幫助,喻梓涵組建起一支年輕而富有活力的團隊,并將工作室命名為“zaemon三維”。他們不僅承接動漫周邊定制,更專注于智能可穿戴模型的前沿技術研發。“目前,團隊設計的肌電感應戰斗服原型正在實驗中,它通過傳感器捕捉穿戴者的情緒變化,并以動態光影效果反饋情緒狀態。”喻梓涵透露,他還有更宏偉的藍圖——與腦機接口團隊合作推進“NERvGear復健計劃”,旨在幫助行動障礙者通過神經信號控制虛擬角色的動作。
“很多人認為動漫是‘小兒科’,但我們想證明,它可以是技術創新的靈感來源,更是文化表達與情感連接的載體。”喻梓涵說。
用色彩,描畫青春活力
近日,在“常超”聯賽高新賽區主場地——常州市足球訓練基地,一幅以“競躍常州 足夢新城”為主題的涂鴉作品,引得球迷們爭相打卡。畫面中,可愛的吉祥物“龍生生”“龍欣欣”在茵茵草地上暢快對踢,月季簇擁環繞,高鐵呼嘯穿行,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構成一幅動感而充滿生機的城市風景。這幅作品,出自常州本土涂鴉達人“涂鴉鎧”之手,在“雙節”期間順利完成。
“涂鴉鎧”本名楊建宇,是一名“90后”,畢業于常州工學院藝術設計專業。他與涂鴉的緣分,始于大學時代的一次北京之行。大一時,他偶然走進798藝術區,看到街頭藝術家們在墻面上肆意揮灑色彩,線條與色塊碰撞出的自由張力讓他為之震撼:“我本身是學畫畫的,那種不拘一格的風格一下子戳中了我。”從那時起,涂鴉成了他的愛好。
2015年,在楊建宇的牽頭下,常州工學院涂鴉團隊CHS CREW正式成立。一群崇尚自由、擅長墻繪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把這種街頭藝術融入校園——在墻面畫下活力滿滿的圖案,在操場旁的圍欄上勾勒青春主題,讓校園空間漸漸染上了藝術的溫度。
畢業后,楊建宇從未停止創作的腳步。向相關部門報備并征得同意后,遼河路隧道下的橋洞成了他最近常去的“秘密基地”。三個橋洞被他賦予了不同主題:第一個是動漫主題,喜羊羊等動漫角色躍然墻面,讓人仿佛置身卡通世界;第二個聚焦華語音樂,前不久陶喆演唱會在常州舉辦,他便將歌手的經典形象搬上了墻;還有一個是電影主題。隨著作品不斷出圈,今年楊建宇還注冊了抖音賬號,記錄、分享創作過程,不斷嘗試將潮流元素與個人風格結合。
這次受邀到常州市足球訓練基地進行創作,畫面里也藏著他的巧思。“創作的時候,為了和畫面里的高鐵元素呼應,我特意在左側添上了常州市花月季,讓畫面更豐富,并具有本土特色。”楊建宇說。
對他而言,涂鴉早已不只是愛好,更是放松解壓的方式。握著噴漆罐,看著空白墻面漸漸被色彩填滿,所有的疲憊仿佛都消散了。在他手中,一罐罐噴漆不再只是簡單的顏料。正如他所說:“我們涂出的不只是作品,還有屬于我們的青春。”
用擔當,守護生命希望
近日,常州市中心血站輸血研究室青年骨干馬思飛,憑借其扎實的專業功底、創新的科研思維與突出的發展潛力,成功入選常州市2025年度“龍城醫星”衛生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資助培養對象名單。
從碩士研究生畢業加入常州市中心血站輸血研究室起,馬思飛便將“保障臨床用血安全”的初心刻進工作日常。她長期專注于臨床輸血相關檢測與輸血研究領域,與科室團隊并肩扛起常州地區醫療機構的核心檢測重任,二十余個關鍵項目,每一項都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為了應對臨床緊急需求,她堅持手機 24 小時開機,時刻處于“待命狀態”。無論深夜還是節假日,只要接到醫療機構的緊急檢測請求,她總能第一時間響應,以精準、高效的檢測結果為全市醫療機構提供堅實的用血支持,用專業守護著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希望。
在做好日常檢測工作的同時,馬思飛從未停下探索科研前沿的腳步。她始終聚焦輸血醫學領域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以勤勤懇懇的態度潛心鉆研,在血型免疫、輸血安全等方向不斷突破,產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盡顯青年科技人才的潛力與素養。
截至目前,她已主持常州市科技局基礎研究項目1項、江蘇省輸血協會英科新創項目1項,深度參與省市級課題多項;學術成果方面,近五年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 SCI論文3篇,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篇。此外,她還積極參與學術交流與知識傳播,曾在2022年度常州市醫學會輸血年會分享優秀論文,并多次受邀擔任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授課講師,將科研成果與實踐經驗傳遞給更多同行。
多年來,馬思飛始終秉持“為獻血者和患者服務”的宗旨,以勤勉敬業打磨專業,以精益求精守護安全,以開拓創新驅動發展,以樂于奉獻傳遞溫暖,在平凡的輸血醫學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青年擔當。
